與許多人一樣,自從有了微信,便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的微信群和個人群友大多數是旅居西方的柬埔寨老鄉、同學或朋友,大家重拾友誼,談新說舊,互通消息。但也有許多垃圾短信:如不厭其煩的「大好消息」、嘩眾取寵的「不要私藏,百萬也買不到」、「厲害了,我的……」
兩個月前,我聯繫了一位好友,彼此建立微信。對方第一句話就是:「不要發垃圾微信,其他的也不要多發,我每天都忙於刪除。」
垃圾微信,是微信人的煩事,我又有許多話、許多事要說,何況都是「天涯淪落人。」那麼,我的微信會是垃圾嗎?
多年來,我給個人或成群的友人發送的是自己的文學作品,主要是三方面:一、以紅色高棉血腥統治為題材,如小說《鄉間茉莉》、《情歸故里》,報告文學《深入紅色高棉最後軍事基地》、《旁聽國際法庭審判紅色高棉》、《波爾布特最後的日子》,記述文《絕境求生》、《生死逃亡》,散文《最佳情緣》、《最後的朋友鍾松峰》等;二、個人歷經中、柬、美三國的曲折人生,如《兩國少年事”、《人生三階段》、《跨國恩怨六十年》等:印支戰爭回顧,如《越共叔父》、《北越軍隊在高棉》、《越柬──愛恨交加的國家》、《華僑女軍醫》等;三、個人和家庭在美國的成就,如《特殊紀念》──紀念從事中醫藥二十四年、《傑出女兒》──大女兒六年半榮升「美銀」副總裁,創造全美銀行界奇跡、《我的四個兒女》──分別介紹我的四個兒女的事業成就、《新書出版》──出版了第四本書:《從中國、柬埔寨到美國》等。此外,還有個人在美國生活的體驗、人生感懷等。
我的微信有八個群,加上個人微信共有三百多名群友。
我出生於大內鬥、大飢荒的中國,成長於戰亂和紅色高棉血腥統治的柬埔寨,植根於自由民主,卻也日漸衰落的美國。整整七十年,歷經三個國家,從東方到西方,不同社會制度,嚐盡大難大苦,有過大悲大喜,在生與死之間漂泊,在拼搏中否極泰來。我的一生可供未經世面的人參考,也給世人一個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
我是自抬身價、一廂情願嗎?讀者又是怎麼看?我在發送文章前一般會先發佈簡短的「內容預告」,讓讀者選擇是否打開閱讀,我也對視力差,沒時間、沒興趣者忙於刪除表示歉意。我希望讀者如果覺得有意義,請盡量轉發。
我先後被三個群「開除」,在另一個群中,有兩人通過個人微信、一人特地從澳洲打長途電話叫我「識趣」自行退群。
我的手機曾出現一個新群,也都是前柬埔寨熟悉的老朋友。我發出「很高興加入。多謝!」順便發送一篇拙作,第三天,這個群就消失了。
我曾詢問幾位關係一般或新認識的群友對我的文章有何意見?是否有閱讀?大部分不置可否,一些是禮貌性恭維。一位說:「不喜歡常常看到有關紅色高棉的文章,我要盡量忘記那段可怕的歷史。」一位群主說:「我的視力不好,沒耐心看。請不要發來。」我的老同學告訴我:「我不知道群主有什麼意見,但我知道有相當一部分的人對你的文章不感興趣。」一位「提醒」我:「不要老是回憶、回憶,這樣是不會向前進的。」一位責問我:「你在美國難道沒感受到白人對華人的歧視嗎?」沒多久,他罵我:「你是世界上最傻瓜的人!」
我也曾詢問多位關係很密切、有數十年交情的老朋友同樣問題,五份之一沒回覆,五份之一禮貌性恭維,五份之三表示一篇不漏全都看了。給我最多最簡單的回覆是「好文章點讚」之類。個別表示十分欣賞、很欽佩等等,兩位指出我用錯標點符號,兩位給我寫了的長信,其中一位稱我為「老師」。他給我的回覆如下:「林紹強老師好!……每一次您發來的文章我都喜出望外,我幾乎看過了每一篇您發來的文章,以及個人的經典故事,我個人感到十分感觸!您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美德!我家裡人說您對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各個領域都有著相當獨特的見解……,故事裡的開頭結尾每一部分都做到天衣無縫,我個人看後收益不少……您有豐富的(人生)經驗也經得起考驗……」(不好意思,這位朋友過獎了。例如,我的文章沒涉及經濟科學方面)。
真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同樣是柬埔寨老鄉,同樣生死與共,我竟遭遇冰火兩重天。
在法國,一位原不相識的微信友回覆我:「二零一九年四月五日,您加入我們群裡,從第一篇文章《游泳褲》開始直到今天您的每篇文章我都一字不漏閱讀還統統保存下來,應該是我對您說感謝才對吧!」
在美國費城,一位姓謝的微信友不斷給我發來她自己演唱、錄製的歌曲,計有:《人生在世不容易》、《迎春花》、《童年》、《思念成沙》、《痴心為你》、《你聽過我的歌嗎?》、《往日時光》、《回想曲》、《孤鴻》。她說,一些是給我帶來祝福,一些是給我鼓勵,一些是象征我堅毅的性格。
一位同校不同年級的學友說:「你是我所有的朋友之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可能是青少年時期的悲慘遭遇,使你變得更加堅強,更加積極。」
澳門一位老同事說:「你像一團火,一直在燃燒。」、「你是唯一數十年來一直在不斷發泄心中的不平。」
其他的諸如:「你好活躍!精力充沛。在往來的男同學裡,該是找不到第二……喜歡看你的散文,真實親切。」
「人要懂得珍惜,別失去了才惋惜……回憶錄帶給大家一段美好的、為了一個家的回憶。」
「文留後世,慷慨陳詞 ,時代寫真,精神可喜。」
「你的毅力、魅力、勇氣,能把重重以前真實血淚史一一陳列出來,可敬可佩!你為我們這一輩人,道出我們內心的糾結。謝謝。」
……
幾個月前,一位頗有學識的長輩邀請我加入他的微信群。這是唯一一個主要來自中國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其他西方國家的華人藝術家、畫家、音樂家、歌唱家、書法家、攝影師、作家、詩人等等共一百餘人的微信團體。那麼,這個新認識的、非柬埔寨華人的群體又是怎樣看待我的文章呢?
我一如既往先給大家發送文章,第一篇是《傑出女兒》,很快得到八位群友點讚支持: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美國社會本質上沒有歧視,鼓勵自強。但是,喜歡埋怨的人是成功不了的。聰明且自強不息的人均有成功的希望。」
「孩子的成長與家庭父母潛移默化的教育密不可分,培育出有責任、有擔當、有愛心的孩子是社會的福祉,自然上天也會眷顧。」
「謝謝林先生《傑出女兒》的分享。文中記錄著碧慧在“美銀”的故事彙聚成一串明珠,每顆都蘊藏著智慧的光芒,機智果斷、聰明干練、堅韌不拔、無私奉獻、團結友愛,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公司的員工隊伍緊密相連,形成強大的力量……」
「讚賞!遇到適宜的社會環境,才有平民逆襲之事。」
「很高興你優秀卓越的女兒榮升“美銀”副總裁!恭喜恭喜!」
「我高興祝賀你女兒榮升“美銀”副總裁。這是你艱險困苦、豐富多彩人生的一份可喜報酬!」
「言傳身教,厚德載物!都是自身造化的回報。」
「其實我也為華僑後代有像您女兒這麼傑出 的孩子感到驕傲。」
介紹我入群的這位長輩對我的文章多有回覆:
「先生作品述事條理清晰,人物個性鮮明,用詞準確。」
「先生經歷出生入死,多年前拜讀你寫的柬埔寨逃亡實錄,已對你生敬仰心。我比你大幾歲,然沒有你這麼坎坷。」
「我多年前讀過您寫的介紹柬埔寨一段可悲的歷史和你們逃難奔赴自由驚心動魄的歷程。你的生活很充實,敬仰!」
他向群友介紹:「林先生的作品還很多,他豐富的人生經歷也可以說是一首絕唱,能啟迪未經世故的人們。」
下面摘錄一些微信友最近就不同拙作回覆的簡要(括弧是拙作標題):
香港電影製片人溫嘉文:「我曾再三拜讀你的《最佳情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無疑,這是一個絕佳而又完整的故事大綱!」「見過你本人,讀過您好多文章,由衷的祝福您及家人!」
「艱難歷程,起伏人生,終成善果,可慰終生!」(《兩國少年事》)
「記憶這麼好,佩服。記述很流暢,感情很真實。」(《兩國少年事》)
「介紹詳盡,細膩有趣!好文。」(《讚美東奧》)
「你是自傳性記述的民間華人,從你的親身經歷和體會而來,更加真實可信,為柬共的罪惡歷史留下彌足珍貴的佐證。」(《絕境求生》)
「苦難中結緣,危難中攜渡,艱難中創業,披荊斬棘,終成正果,幸福中圓滿!」(《最佳情緣》)
「小說體,隱含了許多重大的柬歷史和當時政治問題。」(《情歸故里》)
「緊接生活,接地氣。人生雖艱辛苦難,然情義長存。」(《憶黃吟》)
「這麼複雜的關係,一篇短文就說得一清二楚。」(《越南──愛恨交加的國家》)
「文筆清新流暢,森沙斯莫的形象躍然紙上。」(《歌聖之死》)
「余老師的關愛與循循誘導在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同樣愛的種子。」(《兩國少年事》)
「謝謝分享!記錄過去的點滴:有苦、有憂、有喜、有趣年少的時光。」(《小鎮龍蛇》)
「好文章。人和事都刻畫得恰到好處,多一分則顯囉嗦,少一分則顯單調,讀起來就像周立波寫的《山鄉巨變》。」(《小鎮龍蛇》)
「真希望他回家了。他是那個家的精神和物質支柱,不能沒有他。戰爭太殘酷了,沒想到您的經歷這麼坎坷。」(《最後的朋友鍾松峰》)
「遺逝的年華,美好的童趣……為你痛心。」(《兩國少年事》)
「剛剛拜讀大作,大讚聰明絕頂,應變有餘,真正的亂世強人……艱難的歲月啊!聰明人總有辦法。」(《絕境求生》)
「謝謝分享您的辛酸和光榮史,非常棒!你應該翻譯成英文留給你的子孫後代。」(《兩國少年事》)
「寫得很好,很細膩。如果不這樣怎麼能生存?這是最理智最聰明的人,也是值得自己回憶的人生。我從頭到尾看到都很感動。」(《絕境求生》)
「少年往事是最深刻的印記。親身經歷和感受,銘刻於懷,真實寫意。」(《兩國少年事》)
「特別對(費城)唐人街社區寫得入木三寸,可敬可敬,真是難得的人才,我特別敬佩。」(《費城唐人街嘉年華》)
……
真誠感謝微信友的厚愛,鞭策我繼續向前進,使我有不斷學習的平台。正是有微信和網絡,有人把我介紹加入「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並把我一些文章發送到澳洲、加拿大、印尼和美國等華文報章。從此,我的文章可在這個文化大家庭中傳播。真誠感謝微信友的支持,讓我打開人生另一個窗口,看到藍天,迎接陽光。
(2021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