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腳下故鄉圖(蔡麗華2022.09.07繪) |
新年甫至,與剛從澳洲旅遊回來的姑姑視頻,她非常興奮地分享她與同鄉親友們歡聚的情景和合照。澳洲的雪梨、墨爾本有不少昔日從「逢咋叻」移民去的親友。姑姑每天承蒙親朋好友們盛情款待和陪同觀覽景點,令她感到萬分溫馨和感動!聽她娓娓訴說,又勾起我縈懷的客夢鄉思。
我們生長的故鄉是柬埔寨西南邊陲的小縣──逢咋叻。上世紀七十年代前,這座溫馨安祥、堪誇是夜不閉戶的小縣,雖然沒有舉世矚目的壯觀山水和絕奇景物,卻有著濃稠如酒、甘甜似蜜的人情味,吸引著一批批外地的親友和遊客到訪。每回我傾聽那首莊奴作詞、鄧麗君演唱的「小城故事」,自然而然地對歌詞:「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人生境界的真善美,這裡已包括……」產生共鳴,陶醉其中、回味無窮!何其幸運自己是在這種環境中生長。印象中,我們的芳鄰長輩們都如同親人似的和諧相處,互相關懷,即使是慘遭一場浩劫後,大家已各散四方,但這種情誼並未因時過境遷而隨煙消失。從小耳濡目染之下的我們,從幼至老,無論遠隔千山萬水,仍舊保持聯繫,彼此愈加珍惜這份鄉情友誼!更是懷念故鄉的山水風光。我們的鄉情宛若那條貫穿南北的潺湲溪水,自昔長流;我們的友誼誠如那座曾經烽煙劫火的象山,迄今猶在。多年來,我們交談的話題總是圍繞著小溪、石橋、象山,經常回顧當年走過的足跡,憶緒綿長。
魚兒成群暢游的小溪,也裝載著我的童年與韶華,猶記得,在排屋後各家的陽臺上,我、弟妹、鄰居朋友垂釣的歡樂畫面,大小魚兒爭著上鉤,我們興奮不已的互相「炫耀」水桶中的收穫,但這些幸運魚兒是不會成為家中桌上餐的,它們很快就被母親放生溪流。
家附近有座跨越溪流的古石橋,向西的橋頭是市中心,朝東的橋尾有一條穿過沼澤濕地的道路直通防守小縣的兵營,鮮少有軍車行駛,多是往返郊外和市區的機動車、自行車。沒有交通安全之虞,加上石橋兩旁都有堅固又寬大的水泥護欄,家長們都放心讓子女們在橋上留連玩耍。我喜歡倚著橋欄迎著旭日,瀏覽和傾聽市區小攤販們熱鬧登場的吆賣聲,為小縣拉開一天的生活序幕;也經常乘興與同學們在課餘時間三五成群步行去西郊人家的椰園,購買現摘現吃的新鮮椰子,入口沁心香甜。然後,踩著夕暉,意猶未盡地各自回家。傍晚的市區,攤檔和四周的排屋商店(兼住家)都陸續打烊了。夜幕降臨時分,小縣格外清靜!此刻,祖母和母親等長輩都沉醉在蕩氣迴腸的潮劇詞曲中。
週末,我們經常邀約去登象山、鑽山洞、遊羅浮水庫。從市區步行三公里去象山,我們像一隻隻歡樂的小鳥,盡情高歌歡唱,自由自在地聯翼飛翔,直到目的地。山洞陰暗潮濕 ,我們必須舉著火把照路。當我們走到一座大睡佛時,頓覺眼前一亮,原來除了洞內點燃的香燭,還有幾道陽光透過山頂縫隙照射進來,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睡佛慈祥的笑容和睡姿。當年的我,沒留意到山洞內還有七彩斑斕的鐘乳石。也沒有近年柬華媒體報導的「宛如置身夢境中的奇幻世界」之感覺。離開山洞後,在草樹扶疏、荷風習習中,我們走到羅浮水庫邊席地圍坐。面對著一大片亭亭玉立、五顏六彩的荷花、水蓮,聞著空氣中飄送的清香,彷如身在世外桃源。我們一起享用帶來的午餐,邊談天說地,邊欣賞風景,不亦樂乎!
遐想一番後,有從「時光隧道」的夢境中回到現實的「清醒」,不勝唏噓!少年不解愁滋味的黃金時代已隨逝川遠去了,然而,鄉情、鄉思、鄉音、鄉味、鄉景依然伴隨著我。屈指一算,闊別故鄉,已經半個世紀了。
少年遊
──回顧
憑窗撫景惹鄉愁,陳事湧心頭。臨溪垂釣,登山望野,歡樂少年遊。
輕紅嫩綠春韶好,圍坐笑言稠。小鎮邊陲,石橋芳徑,回顧幾曾休。
(2023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