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第946篇:《雜誌》

將「時代雜誌」和「新聞週刊」裝進80個雜誌盒中,排列在地庫書架上
完成「無墨樓藏書目錄」後,統計雜誌是一項繁重工作,因為種類多,先要分類,然後按年份整理,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翻查日記,要追朔到2008年9月,當時有兩女幫忙,從後園小屋中將數十箱雜誌搬到地庫,首先從中文雜誌開始,每天拆一箱,沿牆角開始擺放;然後去買兩個七呎高的書架,將中文雜誌分門別類整齊排列。英法文雜誌就堆積如山擱在書架之間,一擱就是八年。

這數千本雜誌是歷史見證,值得收藏
今年春節開始,我決定要搞英法文雜誌,除了「國家地理」、「麥克琳」只有數百本暫時不管,集中精力在數千本「時代」雜誌Time和「新聞週刊」Newsweek。為了節省地方,減輕厚度,首先是在不影響內容的前提下,將雜誌內頁廣告抽出,這樣一來就拋出好幾個環保車的廣告,雜誌變薄了。經過幾個星期,終於「瘦身」成功,開始分類,從最早的1984年開始,到2009年停止訂閱,中間斷斷續續曾中止,每年52本,大約20年,兩種週刊2080本。開車去IKEA瑞典傢俱公司,正好有特價雜誌盒推出,每四個賣1.49元,我買80個連稅才卅幾元。回來後老伴摺疊硬紙盒,每個可以放半年26本,兩盒一年,80盒正好20年。用打印機打標籤,恰好小女回來,貼標籤後,她將80個雜誌盒整齊排列在地庫書架最上層。至於原來在最上層的數百本書「無家可歸」,我當然必須再動腦筋!
廿年雜誌按年份月份分類
在抽出內頁廣告時,我彷彿又進入時光隧道,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雜誌上是我在亞省愛民頓的地址,老式電視機廣告,剛剛發明錄影機,1985年,雜誌由亞省轉寄來魁省滿地可,開始有「大哥大」手提電話、汽車電話、影碟機廣告,進入九十年代,傳真機、電腦、光碟、互聯網、手機相繼面世,短短三十年,科技發明,日新月異,不敢想像當年用電話逐字逐句抄錄詩作的日子。
2008年9月,數千本中文雜誌開始分類整理
我用手機拍下女兒出生那一週的雜誌封面,然後傳給她留做紀念。如今,我可以輕而易舉的抽取1989年5月到6月間二十幾種中英文雜誌當時的報導,「911」那個星期的雜誌,還有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被擒獲時,「時代」雜誌和「新聞週刊」不約而同刊出薩達姆滿臉鬍子的頭像。
而每年的「時代」風雲人物、「影響世界的100位名人」以及「新聞週刊」每年最後一週的「漫畫回顧」全年大事,都是有收藏價值的文獻性特輯,我會抽出放在特別雜誌盒中,另貼「紀念特輯」標籤,方便查閱。
兩個七呎高大書架擺放所有中文雜誌
也許有人不明白,為何對「過期」雜誌仍情有獨鍾、另眼相看?時事雜誌就像報紙,其時間性很重要,某個年代發生的重大事件,只有報章雜誌第一時間報導、表態,是真實歷史見證。當年我用錄影帶錄了十年的「新聞報導」,直到今天,仍是我每天在跑步機上翻看的珍貴紀錄片,我從舊的錄影帶中,看到九七香港回歸當天的現況直播,看到南亞海嘯的觸目驚心片斷。或許有人會說,這一切上網就可以看到,誰還去看錄影帶?當然,時間會慢慢將舊的東西淘汰,最後剩下什麼呢?
中文時事雜誌
我有「九十年代」月刊1998年5月「休刊號」,有全套的「潮流」,有「解放月刊」1987年1月創刊號到1990年1月改名「開放雜誌」到停刊。當年在唐人街向「光華行」書局訂購的中文雜誌不下二十種,包括:「明報月刊」、「爭鳴」、「動向」、「前哨」、「華人月刊」、「南北極」、「廣角鏡」、「鏡報月刊」、「潮流」、「百姓」半月刊、「香港文學」、「博益」、「財富」、「郵票世界」、「中報月刊」、「瞭望」、「世界知識」、「草根」、「聯合文學」、「文學家」,我還向三聯訂購「世界博覽」半月刊,澳洲文學團體寄來「漢聲」、「海外風」,還有吳永存詩翁贈我「僑協雜誌」。這些雜誌,到今天仍有其閱讀價值,我有很多文章曾在上述刊物上發表過。
每一本雜誌,都是報人的心血結晶,不應隨意拋棄。
辦報不易,創辦一份雜誌就更不容易。記得2001年8月,「小說故事月刊」創刊號發行,只有20版,主編楓丹,當時本欄第257篇《圓夢》就是本市唯一為該雜誌寫推介的文章,可惜只辦了幾期就夭折。2011年7月,由本市文化圈主辦的「此時此刻」創刊,裡面有不少文章的作者都是我心儀的文友,我擁有該月刊自創刊號到2013年6月最後一期共24本,作為歷史見證,值得永久收藏。
「此時此刻」雜誌一共辦了兩年
猶憶1970年2月,「七十年代」在香港創刊,封面是紅色的,我在柬埔寨金邊曾見過,1984年改名為「九十年代」,我還藏有幾本「七十年代」,主編李怡在「休刊詞」寫道:「寫發刊詞似乎還是不太久之前的事,而今天卻坐下來寫休刊詞,而且這中間已經過了廿八年零三個月了。創刊時筆者還是青年,而現在則至少可以說是開始進入老年了。創刊不久交的一些朋友,那時他們還是大學生,或剛取得博士學位不久,而今天,他們中不少人已是名醫、銀行家、行政會議成員、大學教授以至大學校長了。而筆者廿八年來沒有升職,仍然每月組稿、看稿、寫稿、校稿,也去採訪,或整理談話記錄。廿八年多,都做同樣的事。」李怡的話,對辦報、辦雜誌的同道,有很大的啟發。
收藏雜誌,像收藏歷史,收藏流逝的時刻
本來只是整理舊雜誌,竟令我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出這樣一篇隨筆來,願與各報人共勉。
(2017.02.24《華僑新報》第1357期)
附:
敬讀盧茵《雜誌》
李錦榮
似星雜誌妙然波,壽命無常休奈何。
如意發刊珠線一,順緣傳世境情多。
類編定位難思事,目錄成匙易渡河。
坐擁書城茶飯後,隨時涉覽日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