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華同學組團旅遊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這幾週來每天都從微信上看到老同學貼上的照片,分享大家旅途的快樂。而最令我深有感觸的,是照片中故鄉的景和物,如煙往事,湧上心頭。
|
柬埔寨吳哥窟 |
我是柬埔寨土生土長的華僑,雖然父母都生於潮州,但在28歲以前,我從未踏上中國土地,所以,我的故鄉不是中國,而是柬埔寨。18歲移居越南,21歲浪跡泰國,27歲來加拿大,定居加國37年,比在柬、越、泰三國加起來的時間還要長10年。我懷念第二、第三、第四故鄉是可以理解的。
|
童年與母親在金邊塔子山合照 |
兩千多年歷史古國柬埔寨,肥沃的平原盛產稻米,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薩湖魚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的讚譽。高棉(吉蔑)民族篤信佛教,善良純樸,與世無爭。在越南戰火紛飛的年代,柬埔寨保持中立,享有「和平之島」的美稱。華僑熱愛中華傳統文化,遍佈各省市的全日制中文學校,培養出成千上萬華裔學子,中文報紙風行全柬,華文書店普及,商店大都懸掛中文招牌,在首都金邊,很多高棉人都能講潮州話。潮州端華、廣府廣肇惠、福建民生是金邊三家最大規模的中文學校,我與內子都是廣肇惠中學的同學,畢業後到端華唸專修。柬埔寨王國政府未批准中文大學前,專修班應被視為大學預科,所以就有人給「端華」加上「最高學府」的桂冠,這當然是過譽。
|
難忘的童年,再也找不回的追憶 |
1970年3月18日,首相龍奈(朗諾)、副首相施里瑪達趁西哈努克出國未返而發動軍事政變。記得那天是星期三,我們還在上課,中午吃飯時間,我和幾位同學騎單車到國會,只見軍警擋路,還有坦克,當天晚上就宣佈戒嚴。後來才知道是由國會主席楨興通過「罷黜」國家元首西哈努克。美國國務院於政變翌日(3月19日)承認柬埔寨新政權。中文學校於四月初關閉後,師生失散,很多學生跑進森林加入反抗政府的武裝。柬共佔據了東北省份作為「革命根據地」,又被稱為「解放區」,進入「解放區」的「進步」師生,為柬埔寨「革命事業」流血犧牲;在「白區」金邊,也有幾位同學因協助赤柬而被捕,押到刑場槍決時,用柬語高喊「柬埔寨共產黨萬歲!」當接到他們就義的消息時,我已經在越南西貢。1975年4月17日,金邊淪陷,赤柬入城,隨之而來的,是將數百萬金邊市民趕出城市,首都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城」,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在赤柬三年零八個月的統治下,柬埔寨淪為人間地獄,據不完全統計,約三百萬人在這煉獄中喪生,其中包括數十萬華僑,家母、舅父、侄兒、表親等都逃不出浩劫,我的老同學一家十二口都沒了。1979年1月,越南「入侵」柬埔寨,把波爾布特政權推翻,數百萬水深火熱的餘生者被「侵略戰爭」救了出來。
|
1973年與大姐在越南西貢合影 |
除了故鄉柬埔寨,還有住了近三年的越南,以及住了五年零四個月的泰國,都是我最懷念的,我的越語、泰語,就和柬語一樣,永遠跟隨我度過餘生。忘不了越南西貢的每一景物,忘不了泰國曼谷的每一天,就像忘不了柬埔寨金邊的每一件往事,越柬泰,成了我廿七年的一切追憶。1973年12月13日,我離開越南,2008年12月30日,闊別35年後,我回到越南,與國良胞兄相處一週,誰料機場擁別竟成訣別!1980年2月1日,我離開泰國,1989年3月3日,我回到泰國,江山依舊,人事全非,親朋失散,舅父仙遊,昔日的一切都離我而去,除了悲傷,只有痛苦,我好像到了陌生世界。
|
2009.01.05與國良胞兄在西貢新山一機場留影,成了最後訣別照片 |
自1974年9月14日離開柬埔寨,整整43年未曾踏足,近鄉情怯,因為我害怕觸景生情,害怕到了先父墳前,見到墓碑上刻著先母名字,而先母卻遺屍荒野,連一口棺木也沒有,草草埋在大樹下,更沒有立碑或做記號。「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近日同學李君寄來在桔井孔明山憑弔陳綠波老師的照片,這位同學當年和其他幾位朋友把陳綠波老師葬在山腳下,在「解放區」辭世的陳老師,臨終前還鼓勵這位老同學:堅持下去,前途是光明的。萬沒想到,他把青春和生命獻給柬埔寨「革命事業」的最後結果,是讓和平樂土淪為人間地獄,相信陳老師泉下有知必然痛哭。
高棉悲劇已經四十年過去了,印支三國越棉寮(越南、高棉、寮國)因為戰火逃難而到西方國家落戶,各式各樣的「越棉寮」、「越柬老」社團紛紛成立,其「緣起」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是牢記家破國亡的慘痛史,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而今,還有多少人會談及1975年那場人間浩劫?茍活者在痛定思痛時,是否已忘本?已視赤柬屠城為「明日黃花」,不屑一提?每年4月17日,是否還有團體舉辦追思會?就像越南難民團體每年4月30日「國殤日」都有悼念投奔怒海亡魂的紀念活動。我對越南船民後代不忘本的義舉深表由衷敬佩!和朋友談及此事,他們一致認為,是因為害怕揭露赤柬罪行,得罪後台老闆,所以低調處理,模糊應付,得過且過,讓時間沖淡一切。
懷鄉,不僅僅是懷念故鄉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更懷念那段歷史。朋友說:活在仇恨中,非常痛苦,要我忘掉過去,珍惜當下。就讓家仇國恨隨湄公河水流入大海,不再回頭吧!談何容易呢?
(2017.01.20《華僑新報》第1352期)
附:
敬讀盧茵《懷鄉》
李錦榮
有幸懷鄉生命活,異邦遊子養時年。
孤零懸掛心靈韻,寡淡唯依詩境天。
過客尋根情久遠,歸入落葉意居先。
游離安頓形而上,不動之城今世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