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社長誠懇的逐一感謝每一個曾經幫助過《華僑新報》的人,她在演說結束前,滿懷激情的朗誦了「感恩的心」:「我來自偶然,像一顆塵土,有誰看出我的脆弱?我來自何方,我情歸何處,誰在下一刻呼喚我?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我還有多少愛?我還有多少淚?讓蒼天知道我不認輸!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已;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依然會珍惜。」這是日本電視劇《阿信》的片尾曲,由陳樂融作詞,寫一個母親為了替病兒治病傾盡所有的故事,歌是病兒唱給母親的,非常感人,諸君可以上網欣賞。
在慶祝《華僑新報》一千期慶典上致詞 |
當晚魁北克中華詩詞研究會有20餘人出席。我代表詩會上台致詞:「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能出席今天晚上的盛會,見證這歷史性時刻。《華僑新報》創刊廿年,發行1000期,這在海外辦報史上值得記下一筆。《華僑新報》的卓越成就,有目共睹,我這裡只談《華僑新報》對推廣古典詩詞方面的貢獻。魁北克中華詩詞研究會成立10年,在《華僑新報》每週一期刊出「詩壇」,連續540期從未中斷,發表詩詞超過一萬首,這不僅是在海外、即使在國內,都是一項創舉,一項記錄,一項奇蹟。這與《華僑新報》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在海外,推廣舊體詩遇到很大的困難,讀者不多,學的人少;打開報紙,不符合平仄、韻律的詩充斥版位,誤導後學。當初詩會成立的宗旨,就是將一群嚴格遵守詩詞格律的同道聚集起來,將舊體詩重新納入正軌。《華僑新報》從詩會成立的那一天開始,就一直給予全力支持,在這金錢至上的功利社會,能撥出寶貴版面刊登詩作,十年如一日,真是鳳毛麟角。中華傳統文化這瑰寶,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國粹,是精髓。「詩壇」這文學奇葩能在北美楓葉國中綻開怒放,《華僑新報》功不可沒,沒有報社的鼎力支持,就沒有「詩壇」的今天。《華僑新報》弘揚中華古典文化遺產不遺餘力,其深遠意義是會永遠記載在史冊中的。《華僑新報》馳名海外,有一半的日子與詩會一起走過,「詩壇」與《華僑新報》並肩邁進21世紀,邁進500期、1000期,詩友與報社建立了可貴的筆墨情誼,留下了海外文壇佳話。在此良辰吉日,我謹代表詩會全體仝人,祝《華僑新報》跨越第3個10年,更上一層樓。」
「《華僑新報》創刊20年發行1000期紀念冊」於晚會上派發,「二十年風雨二十年路」一文紀錄了20年間《華僑新報》走過的日子,包括幾件大事:1991年7月,發起賑災籌款,捐助長江洪患,籌得1萬3千多加元;1993年舉辦大型籌款晚會,為「希望工程」籌款;1995年7月為「海南三亞滿地可希望小學」匯出第一筆捐款共6萬加元,10月希望小學破土動工;12月再次舉辦籌款晚會,另籌集5萬餘加元;1996年5月,海南三亞滿地可希望小學舉行落成典禮,張健總經理專程前往剪綵;2000年4月,大陸移民孫曉光一家發生車禍,女兒丹丹生命垂危,《華僑新報》呼籲讀者伸出援手,共籌款5千餘加元;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華僑新報》發起籌款賑災,共籌得捐款5萬3千餘加元,並於6月獨家特派記者親赴汶川地震災區,深入都江堰市聚源中學採訪報導災情。2008年8月,獨家派遣記者親赴北京採訪奧運會,第一時間從北京比賽現場向報社發回最新賽情。
《華僑新報》不僅只是一份週報,還肩負了幫助新移民融入主流社會的使命。是晚,孫曉光一家5口專程從首都渥太華前來滿地可赴宴,看到丹丹能康復,我心中非常激動,因為,丹丹車禍後,我曾於2000年4月19日填了一首《小重山》發表在新聞版上:「禍福由天霹靂臨。驚魂迴惡夢,烙痕深。醒來恍若隔陽陰。才九歲,劫後話浮沉。 骨肉繫鄉音。血緣情義厚,脈連心。解囊相助愛成金。求康健,明日喜詩吟。」轉眼十年過去,丹丹無恙歸來,怎不令人高興!
著名歌唱家郭錦慧的出色演唱,令晚會沉浸在優美典雅的歌聲中。由人美聲甜的鳳力出任司儀,令我又想起2003年11月8日,與譚銳祥壇主代表詩會赴電視台接受「蒙城華苑」採訪,節目主持人就是鳳力女士,回來後,譚公和我每人還寫了一首七律(《詩壇第203期》)。都說滿地可藏龍臥虎,就因為《華僑新報》這平台,讓本市文化界、報界、藝術界精英都能匯集在一塊。借用紀念冊「前言」的話:《華僑新報》「將與時俱進,追求理想」,「每一次出發,每一次遠航,都會有堅定的目標和方向。」
(2010.05.14《華僑新報》第1003期)
敬讀盧茵《新報》
李錦榮
感謝人天語發先,廿年精進更剛強。
文心濟世征途遠,韻骨尋根真性常。
層次互依珍果熟,眾關跨越異葩香。
華僑新報如燈塔,理海波澄今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