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敬讀白墨《探親之旅》二十篇得七律廿首(李錦榮)

(寄自溫哥華)
其一
人算如何相應天,盡尋智慧解煩纏。
心燈清省光能照,軀體違和癥可痊。
世事難常儒者達,初陽慢現性情鮮。
女兒機敏詩家察,無量歡欣總在前。

第677篇:《秋興》

杜甫有「秋興八首」傳世,是七律中的佼佼者。8首分別押十二侵(林、森、陰、心、砧)、六麻(斜、華、槎、笳、花)、五微(暉、微、飛、違、肥)、四支(棋、悲、時、馳、思)、十五刪(山、間、關、顏、班)、十一尤(頭、秋、愁、鷗、州)、一東(功、中、風、紅、翁)和四支(迤、陂、枝、移、垂)。清代大詩人錢謙益步杜甫「秋興八首」十三迭,共一百零四首,取名「金陵秋興」,是大型七律組詩,為歷代七律次韻詩所未有,讀後令人嘆為觀止,為之折服矣。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敬讀《白墨傳奇》文章得詩十二首(李錦榮)

一、敬讀紫雲詩友「詩詞路上一君子──我所認識的白墨」
才女文思何偉哉,主師心法盡詮開。
元和流向圓通競,白墨歸宗轉化栽。
入室升堂靈景美,駕雲觀月理源陪。
詩詞路上彰君子,舉世情恩天地來。
(2009.01.22)

我敬仰的詩詞家白墨(黃道超)

我敬仰白墨詩詞家,遠在認識他本人之前。這得從閱讀蒙城《華僑新報》說起。

墨師(李錦榮)

真是夢想不到,我居然有這樣的良機,能閱讀到《白墨傳奇》中的12篇文章,不知怎樣去多謝廣州老伯和各位作者。這些雄文是他們以不同的能知地位,精心寫出來的真實內容,使我看後,心中的眼睛忽然明朗,相信我以後應有多些進步,才不會負了他們的美意。

給海語先生的回信(黃伯華)

海語先生:

你好!非常感謝妳如此熱情洋溢的來信!《白墨傳奇》只是利用白墨先生回中越探親之機,對他進行一次比較集中的報導,讓親戚朋友能更方便地了解他這30多年在異國他鄉的生活、工作及成就而已,不是有意吹捧或造勢,所有作者的文章都是實話實說。白墨先生不希望過於張揚是他的優點。個別朋友的忠告也是出於好心。我則認為對白墨先生的宣傳不能只停留在事實的羅列,而應深入探討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移民,在逆境中求生存外,如何發揮自己的才智;白墨先生除了現在的詩、文活動外,能否再創一條更寬廣、對社會對自己都更有益的路呢?如教書或其它能發揮他的專長的工作……

給黃伯華先生的信(海語)

尊敬的黃伯華先生:

你好!你辦的《白墨傳奇》網絡開通以來,讀者看後紛紛投稿,多方面介紹白墨,起了很好的宣傳作用,真是可喜。 你在網頁上全部登出《詩詞路上一君子》十三篇,紫雲女仕把當代大詩人白墨寫的厚重凝遠,真是難得一見的情文並茂的美文,是以文會友、文人相親的頌歌。 現在,電視、電臺、電網成了造勢工具,有時一夜之間可以把默默無聞之人捧紅,這種做法文藝界特別在行,政界出手更甚,其它各行各業仿效起來特別賣勁,一個更比一個有花招,玩弄的技巧效應驚天地泣鬼神,此風越刮越大,佔據著人們視聽的很大空間,這是科技應用於傳媒後必然要產生的一種現象,應以平常心態看待。一個人是否真有才華,還是讓時間去檢驗吧!經過一段時間的表演,名符其實者太少,大多是濫竽充數。能大規模玩起以假亂真、以假當真的,有不少是權勢者臺前幕後的所作所為,是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操手造作的結果,在迷人的五光十色中滋生著腐敗,是傳媒的大忌。

「懷」「才」不遇(鄭懷國)

我和國才兄(白墨)相遇是在柬埔寨的華校的專修班(高中)第一年,1968年,當然,印象最深是他的作文好,每次派作業時,老師便說,這一次又是你們班上的文膽寫得最好……,我也是喜歡寫作,便是一個學習和挑戰的對象。但我們相處和洽,在那種戰火在身邊燃燒的年代,高談闊論人生理想之外,不免交換語文學習的心得,也開始對古詩詞的探討。一天,我在家裏的舊書堆裏偶然看到一本《白香詞譜》,如獲珍寶,拿去和他一起翻閱, 大概也是我們第一次嚐試填詞吧。過了這麼多年,有很多事情我都記不起來,但國才同學還記得我們作過的一對聯 : 高談闊論啞巴郎,……。

我不認識的白墨先生(劉家驊)

不認識,怎麽能寫呀?這也是我自己幾次對自己的發問。可是我心靈深處不知為什麼總逼著我敲起鍵盤來。也許是「臭味相投」吧!「臭味相投」是他對我們倆之間最體貼的用字,我十分贊同。

感言《白墨傳奇》(海語)

廣州老伯在多倫多》博客的《白墨傳奇》專欄開通以來,許多詩人、作家、教授、學者以及他的同學、朋友等等寫了許多文章,從各個方面評說白墨先生的人格文品和在詩詞上的卓越成就,閱讀後深受感動,真為海外出了這麽一位弘揚中華文化的奇人而欣慰。

當代文才白墨(海語)

舞筆弄墨的文人總愛爭鳴,有時戰成對頭,有時鬥成朋友,不管是敵是友,都要尊重對方的言論自由。通過文場交鋒,與白墨認識了,其實在爭論之前,就意識到白墨文章詩詞寫的有水準。

顫慄的場景,不枉的人生(許之遠)



廣州老伯要闢一個「白墨傳奇」的專欄,在小引上對傳主傳奇的半生,充滿好奇和敬佩,是開闢這專欄的原因。白墨是誰?他是加國的朱舜水,在中文報刊主編中國傳統詩壇凡460多期從未間斷的人。這個記錄已是一個傳奇了。

老同學白墨(江麗珍)

我認識白墨──盧國才於1967(或1968)年左右,屈指算來,已整整40年了。在生命的長河中,40個春秋應該是一段漫長的歲月;當時,我們因同窗而成為好友。1970年,時局變遷,離開學校後,大家各奔東西。光陰荏苒,轉瞬間我們己不再年輕,但直至今日,友誼的紐帶卻跨越時空,維繫著彼此的心靈;這,大概也是一種緣分吧!

謝謝你!白墨(蔡麗華)

自從老伯在博客發表征文《白墨傳奇》開始,我先後拜讀了聞山、紫雲、麗珍、懷國、劉家驊等大作,尤其是紫雲的《詩詞路上一君子》,詳細轉述詩朋好友和紫雲本人對白墨的讚賞和評價!一篇篇讀來令我對白墨有了更多的了解。

次韻紫雲「題《白墨傳奇》」(劉家驊)

牛安穩淨無痕,
菊芬芳滿厚坤。
唱詩文憑妙筆,
才騷客總銷魂。
註:白牛,喻大乘也。厚坤,大地也。

題《白墨傳奇》(紫雲)

題《白墨傳奇》
──學習聞山先生同題習作
晝無常刻玉痕,
香揮灑染乾坤。
來清韻一枝筆,
樹異花賦漢魂。

次韻聞山《題白墨傳奇》(劉家驊)

石為糧意態妍,

池煮茗鬱天邊。

聲遞響鏘鳴玉,

局人生紀百篇。

註:白石,神仙的糧食。

白墨傳奇(伍兆職)

雪清風志氣揚,
揮麗璧滿軒香。
薪國粹盡綿力,
士詩舟當領航。

題《白墨傳奇》(聞山)

日霜風雨後延,
珠健筆醉吟邊。
承唐宋敲金玉,
秀心胸俊逸篇。

羊城幸會白墨惠茵伉儷(黃伯華)

2008年12月27日12時15分在廣州中國大酒店終於見到了盼望已久的白墨與惠茵伉儷。

先生(唐偉濱)

有緣結識白墨先生始自2008年的清明,由於懷念過世的父親,於大雪之日寫了一首七絕抒發思念之情,寫完後想不妨發去《華僑新報》上《詩壇》專欄試試,沒想到很快就收到先生熱情的回信,除了指出諸多格律方面的錯誤,更發來有關學習寫作古體詩詞的資料,並邀請我多寫多寄稿,我甚是感動。我從小雖也喜歡文學,可都是泛泛涉獵,從不自認有這方面的才華,古詩詞除了喜歡吟誦,對「平平仄仄」等古體詩詞的相關知識其實是一竅不通。因為先生的鼓勵,也想趁此機會學習寫作格律詩詞,趕緊將發來的資料認真看了幾遍,把那首七絕改了又發回去,可是仍然還有錯誤之處,先生又回信提出意見,這樣一來一往,我記得起碼是修改了四、五稿之後才算是勉強過關了。心裡不禁感嘆,寫古詩真不容易,這樣短短一首28字的七絕就煞費許多心機。由於我天資愚笨,每次的詩稿都不免多多少少有錯誤,但是先生每次總是耐心地指導指正,我在不斷學習中也漸漸對先生的人格及學識有了一個清晰的印象。

白墨精神(伍兆職)

前言
廣州老伯在多倫多》博客開闢專欄《白墨傳奇》,乃是很好的構思和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謹此向網主黃伯華先生致敬。以下諸位文壇前輩:張清之「白墨寫作與奉獻精神」、許之遠之「顫慄的場景、不枉的人生」、劉家驊之「我不認識的白墨先生」、鄭懷國之「懷」「才」不遇、江麗珍之「老同學白墨」、海語之「當代文才白墨」、蔡麗華之「謝謝你!白墨」、紫雲之「詩詞路上一君子」等等,正是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我完全同感,今僅能補充幾點而已。

詩詞路上一君子(紫雲)

詩詞路上一君子
──我認識的白墨

在寫「女人一枝花」的同時,我在想我可以不可以寫「男人一君子」,如果能夠寫,我第一個會寫白墨,而且就定題為「詩詞路上一君子」。想來想去,我覺得自己沒有那個能力去寫那個我並不了解的群體,但是為白墨君寫上一筆卻一直是我的願望。在我的一枝花決定成集之時,我想我要實現為白墨君寫上一筆的願望,就將這一君子記錄在我們的花園中吧。在姹紫嫣紅的花園中,怎麼能少得了一位「賈寶玉」呢?──這是一句玩笑!

白墨寫作與奉獻精神(張清)

白墨、盧茵是筆名,他的原名盧國才。1953年5月19日出生於柬埔寨金邊,原籍是廣東揭陽縣人,在柬埔寨金邊端華中學完成高中教育,足跡遍及越南、泰國等地。曾住過泰國柬埔寨難民營,1980年2月1日移居加拿大,現居魁北克省蒙特利爾(滿地可)。

徵文:白墨傳奇

白墨先生偕同內子將於2008年12月30日回到闊別了35年的越南,與兄長及其他鄉親團聚,這是值得慶賀的大事,我們首先預祝他此行幸福!愉快!一路平安!滿載而歸!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第676篇:《秋懷》

一雨成秋,才10月,還沒有到萬聖節,已寒風襲人。氣象台預測今晚氣溫會激降至零度,並將有雪。賞楓時節很快就過去,雨中朦朧的秋景,煙靄迷霧,像一幅彩色山水畫,充滿詩意。不同的心情,對秋天的愛與憎也迥然不同。以平常心看待事物,換一個角度去欣賞秋風秋雨,就像用不一樣心境去面對逆流困境,原來也不外如此,沒啥大不了。深秋懷念遠人,對景吟秋,但不必悲秋。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第675篇:《長壽》

最後一位開國上將呂正操今天病逝,享年104歲,令我想起多年來一直無法完成的壽命資料蒐集工作。這是超過20年的「人物生歿錄」編寫過程中的另一重要條目。對已逝世者,可以蓋棺計壽;而仍在世者,就要不斷為他們添壽,所以每年都要修訂增補,又因時間有限,只能一拖再拖。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第674篇:《爭光》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美國華裔物理學家,有「光纖之父」美譽的高錕獲得。這位曾經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3任校長的電機工程專家,1933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江蘇金山,祖父是清末民初時期「南社」著名文人高吹萬,父親是留美歸國的執業律師高君湘,叔父是近代著名天文學家高君平,他與弟弟高鋙於入學前已跟私聘家庭教師誦讀四書五經。10歲時就讀以中英法文教學的國際學校,15歲移居台灣,再遷居香港。留學英國,1957年取得倫敦大學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1965年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獲得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其最大成就是鑽研利用玻璃纖維進行訊號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