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一早,亞省愛民頓曾習之老師來電話,告知一個不幸的消息:愛城京劇研習社創辦人王羽侯先生在開會期間突然因腦溢血暈倒,緊急送院搶救無效,遽然辭世,享年65歲。噩耗傳來,如雷轟頂,令人無法接受。王羽侯先生遺下夫人和二子,家人發放的訃聞有一副對聯:「孝父母愛家庭光明磊落關懷手足重親情;研科技精文學天才橫溢發揚國粹赤子心。」橫批是:「高山景行」。
我有幸與王羽侯先生有「一面之緣」,但他以「王大仙」的筆名寫的文章,我每一篇都在愛城《光華報》網頁上細讀,有些還打印出來。讀他的「人生萬里長」,充滿人生哲理,眼光獨到;他在「草根民主論壇」發表的那篇「一把火燒去了人間正氣」,是悼念柏楊先生的,讀後感觸很深。
2007年元旦,我與老伴去愛民頓,回來後寫了第536篇隨筆:《西行》(「華僑新報」第828期2007.01.05),內中曾提及:「1月2日中午,曾老師邀請愛城報界、文化界、藝術界人士在龍廷酒家聚會,我沾光有幸與各位名流相見,84高齡的《愛華報》社長盧幹之宗長以《幸福》散文集相贈;85高齡的黃國棟詩翁創辦中華電腦學會,以紀念特刊相贈;文壇健筆王羽侯(筆名王大仙),他籌辦由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率領的京劇匯演,三、四月份在愛城開兩場;還拜會了書法家梅廣壽老先生,《光華報》主編遲文榮女史,還有名攝影師林傑先生,僑領傅鑑濤老先生等。」當時還拍了幾張照片留念。從那時起,我每星期四都瀏覽《光華報》網頁,拜讀王大仙的文章,從未間斷過。
今年7月,王羽侯先生榮獲愛城傑出移民獎,加拿大國際電台RCI駐愛城記者朝歌曾做了專訪,諸君可以點擊http://www.rcinet.ca/rci/ch/dossiers/83920.shtml在RCI網頁上收聽大約9分鐘的報導,能聽到王羽侯先生的聲音,對他畢生致力於推廣京劇傳統文化,會有更多的了解。
王羽侯先生祖籍山西省河津縣(古龍門縣),早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臺灣大學及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化學系。他雖然攻研化學,但因受其父親之家學薰陶,自幼喜愛京劇藝術,1999年起,以「王大仙」之筆名,在愛城《光華報》撰寫雜文。2002年2月,註冊成立「愛城京劇研習社」,出任社長,為推廣京劇藝術,他以「龍門散人」之筆名撰寫大量關於戲曲知識性文章,先後結集出版《京戲淺談》、《戲劇人生集》兩本書,對保留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京劇,不遺餘力。
就像他在訪談中說的,在海外想保留和推廣京劇,「要什麼沒有什麼」,從服裝、道具,到京劇專業人材培訓,一切從頭開始。他任社長六年期間,創辦中英文網站,將唱詞、故事、京劇常識翻譯成英文,這項艱難的工作,大部份由王羽侯先生獨力支撐;他更以中英文在網站發表「了解京劇」,並主辦2002年「戲曲之夜」及2004年「京劇之夜」,將演出收入捐助善款予愛城華人耆英療養院和北亞省希望基金會。由梅葆玖率領的梅蘭芳京劇團一行15人,2007年首次到訪愛城,4月18日於愛城亞省大學劇院公演,包括5位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琴師、鼓師及國樂隊現場伴奏,加配中英字幕,全場滿座,而絕大多數觀眾是不會說普通話的老外。經過多年辛勞,將京劇藝術傳統文化介紹給加拿大主流社會的努力終於見效,王羽侯先生和他創辦的愛城京劇研習社起了橋樑作用。
京劇研習社成立後,王羽侯先生為了加強推廣京劇藝術,特別強調了5項工作:文場伴奏、武場伴奏、唱段練習、唱段學習、京劇知識。從他醉心京劇這國粹,令我想起魁北克中華詩詞研究會諸君,為捍衛、保護、繼承古典詩詞寶貴遺產,10年來所做出的努力,頗有感同身受之慨嘆。王先生在加西亞省愛城,我們在加東魁省滿城,一東一西,所做的是同一項神聖的工作:傳承薪火;所面臨的是同樣的問題:後繼乏人。雖然詩會不斷有新血加入,但年輕一代畢竟少之又少,而有些則因為不願堅持「平水韻部」,寧可用現代漢語,寫不講平仄的順口溜,也頗無奈。有些則我行我素,我吟我韻,過不了面子一關,寧可一錯再錯,也不肯向格律低頭,勇氣可嘉也!要推廣這少數人的小圈子文學,就要有王羽侯先生的耐力、毅力、精力;還要有他的那股魅力、魄力、潛力,要經得起考驗,嚴格堅守格律,不怕得罪人,不惜大刀闊斧砍伐不符合要求的歪詩、怪詞,才對得起前輩千百年來不肯讓步的金科玉律。王羽侯先生為推廣京劇所做出的貢獻,給我們詩會同人樹立了榜樣。
安息吧!王羽侯先生,您不朽的英名,與京劇永在!您畢生嘔心瀝血的藝術事業,與您永在!
為了寫這篇隨筆,我昨晚帶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到工廠,對京劇有了一點皮毛的粗淺涉獵,也只是些生、旦、淨、丑行當之形象。草擬了一副輓聯,雖然已遲,但聊表心意:
築臺傳戲,弘揚京劇,梨園掛帥留佳話;
化羽歸山,推廣藝文,天國封侯號大仙。
(2009.09.25《華僑新報》第970期)
我有幸與王羽侯先生有「一面之緣」,但他以「王大仙」的筆名寫的文章,我每一篇都在愛城《光華報》網頁上細讀,有些還打印出來。讀他的「人生萬里長」,充滿人生哲理,眼光獨到;他在「草根民主論壇」發表的那篇「一把火燒去了人間正氣」,是悼念柏楊先生的,讀後感觸很深。
左起:傅鑑濤、黃國棟、盧幹之、曾任歐、遲文榮、 梅廣壽。後排左起:朱南大,陸惠茵、白墨、王羽侯 |
今年7月,王羽侯先生榮獲愛城傑出移民獎,加拿大國際電台RCI駐愛城記者朝歌曾做了專訪,諸君可以點擊http://www.rcinet.ca/rci/ch/dossiers/83920.shtml在RCI網頁上收聽大約9分鐘的報導,能聽到王羽侯先生的聲音,對他畢生致力於推廣京劇傳統文化,會有更多的了解。
王羽侯先生祖籍山西省河津縣(古龍門縣),早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臺灣大學及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化學系。他雖然攻研化學,但因受其父親之家學薰陶,自幼喜愛京劇藝術,1999年起,以「王大仙」之筆名,在愛城《光華報》撰寫雜文。2002年2月,註冊成立「愛城京劇研習社」,出任社長,為推廣京劇藝術,他以「龍門散人」之筆名撰寫大量關於戲曲知識性文章,先後結集出版《京戲淺談》、《戲劇人生集》兩本書,對保留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京劇,不遺餘力。
就像他在訪談中說的,在海外想保留和推廣京劇,「要什麼沒有什麼」,從服裝、道具,到京劇專業人材培訓,一切從頭開始。他任社長六年期間,創辦中英文網站,將唱詞、故事、京劇常識翻譯成英文,這項艱難的工作,大部份由王羽侯先生獨力支撐;他更以中英文在網站發表「了解京劇」,並主辦2002年「戲曲之夜」及2004年「京劇之夜」,將演出收入捐助善款予愛城華人耆英療養院和北亞省希望基金會。由梅葆玖率領的梅蘭芳京劇團一行15人,2007年首次到訪愛城,4月18日於愛城亞省大學劇院公演,包括5位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琴師、鼓師及國樂隊現場伴奏,加配中英字幕,全場滿座,而絕大多數觀眾是不會說普通話的老外。經過多年辛勞,將京劇藝術傳統文化介紹給加拿大主流社會的努力終於見效,王羽侯先生和他創辦的愛城京劇研習社起了橋樑作用。
京劇研習社成立後,王羽侯先生為了加強推廣京劇藝術,特別強調了5項工作:文場伴奏、武場伴奏、唱段練習、唱段學習、京劇知識。從他醉心京劇這國粹,令我想起魁北克中華詩詞研究會諸君,為捍衛、保護、繼承古典詩詞寶貴遺產,10年來所做出的努力,頗有感同身受之慨嘆。王先生在加西亞省愛城,我們在加東魁省滿城,一東一西,所做的是同一項神聖的工作:傳承薪火;所面臨的是同樣的問題:後繼乏人。雖然詩會不斷有新血加入,但年輕一代畢竟少之又少,而有些則因為不願堅持「平水韻部」,寧可用現代漢語,寫不講平仄的順口溜,也頗無奈。有些則我行我素,我吟我韻,過不了面子一關,寧可一錯再錯,也不肯向格律低頭,勇氣可嘉也!要推廣這少數人的小圈子文學,就要有王羽侯先生的耐力、毅力、精力;還要有他的那股魅力、魄力、潛力,要經得起考驗,嚴格堅守格律,不怕得罪人,不惜大刀闊斧砍伐不符合要求的歪詩、怪詞,才對得起前輩千百年來不肯讓步的金科玉律。王羽侯先生為推廣京劇所做出的貢獻,給我們詩會同人樹立了榜樣。
安息吧!王羽侯先生,您不朽的英名,與京劇永在!您畢生嘔心瀝血的藝術事業,與您永在!
為了寫這篇隨筆,我昨晚帶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到工廠,對京劇有了一點皮毛的粗淺涉獵,也只是些生、旦、淨、丑行當之形象。草擬了一副輓聯,雖然已遲,但聊表心意:
築臺傳戲,弘揚京劇,梨園掛帥留佳話;
化羽歸山,推廣藝文,天國封侯號大仙。
(2009.09.25《華僑新報》第970期)
附:
敬讀盧茵《瑰寶》
李錦榮
週讀君文華報緣,神交三載憶中懸。
弘揚京劇心懷善,妙寫專欄靈感鮮。
常有白雲來世上,隨呈瑰寶響聲旋。
輓聯師意情深遠,「天國封侯號大仙」。
敬讀盧茵《瑰寶》
李錦榮
週讀君文華報緣,神交三載憶中懸。
弘揚京劇心懷善,妙寫專欄靈感鮮。
常有白雲來世上,隨呈瑰寶響聲旋。
輓聯師意情深遠,「天國封侯號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