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華爾街與金牛合影 |
讀財經新聞時經常見到「牛市」(Bull Market) 和「熊市」(Bear Market)的名詞,我遊紐約華爾街時,遊客專門去觸摸那隻大金牛,希望年年股市是「牛市」,大家今年可以「Happy 牛Year」!
牛在中國文學中佔了極重要的地位,牛的故事,詠牛詩詞、成語、俗語、諺語、歇後語更是多不勝舉。12生肖中以牛的體積最大,與老鼠正成對比。所以人們常以「力大如牛」、「九牛二虎」、「氣喘如牛」形容事物,稱大材小用為「殺雞焉用牛刀」,罵人聲音粗野難聽曰「牛聲馬調」,說寧在小地方當首領,也不在大地方做部下為「寧為雞前,勿為牛後」。牛胃有四個囊,食下物後能反芻,食量很大,因此稱人食量大為「牛肚」,稱人善飲曰「牛飲」,脾氣大作曰「牛脾氣」。誇耀不實曰「吹牛」或叫「吹牛皮」,信口開河、投機取巧曰「黃牛」,稱黑市票為「黃牛票」,拖拉機叫「鐵牛」,嘲稱道士曰「牛鼻子」,地震是「地牛換肩」,事不關痛癢謂「蚊子叮牛角」,老夫少妻曰「老牛吃嫩草」。粵語稱生日為「牛一」,叫野蠻人為「牛精」,罵刻板老頑固謂「死牛一邊頸」,思想固執曰「鑽牛角尖」,形容囫圇吞棗為「牛嚼牡丹」。
史載:「黃帝服牛乘馬」,可見至少在4600多年以前,牛就被養成家畜了。中國向以農立國著稱,牛成了最重要的生財工具,農民莫不愛牛、尊牛,視牛如自己的生命,對牛始終懷著感恩的心情,認為牛一生勞碌,不忍殺之,更不食牛肉,一旦耕牛老死,便會妥予埋祭。數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就是這麼對牛禮遇,像這種心情,也許不是新生的一代所能理解的。牛一身是寶,活著辛苦奉獻體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乳酪、牛肉營養豐富,牛油可做蠟燭、肥皂;牛皮可做鎧甲、製鼓,做衣帽鞋和皮具,甚至可以做膠、酒囊、水袋、皮筏;牛蹄可以做膠,還可用來占卜算卦;牛筋可吃可做膠,也可做弦;牛骨、牛齒能製成器具和飾物;牛角亦可製造飾物,也供用藥材;牛糞可供肥料,晒乾後當燃料,摻上泥土和成泥巴糊牆壁。牛病時,因為過度疲勞所致,大都是患肝膽病,肝膽結石病死後取用,可治驚癇及小兒百病,此藥名曰「牛黃」;又牛體發痘,取其中膿漿移種入人體,人類因種「牛痘」可免除天花發生,這是牛對人類最大奉獻。
牛常被古人用來做祭祀中的犧牲,如祭禮至聖孔子時必須用牛,而讀書人往往爭拔祭牛身上的毛,俗稱「智慧毛」,即拔之者能得豐碩智慧,這也許因牛代為拉車載書而染有書香氣之故。在國與國彼此會盟時也祭牛,只有主祭會盟的人才有執牛耳的資格,「執牛耳」遂成為權威象徵。「牛以鼻聽,蛇以眼聽」,牛耳大而無竅,其聽覺在鼻,牛耳是用來扇風涼身和抖蚊蠅的。故牛經常被譏為愚笨,稱人遲鈍為「大笨牛」、「蠢牛」,其實「大智若愚」的牛是極聰明的,在某些方面人比不上牛。潮語罵魯莽的人曰「牛客」,稱不認字的文盲為「青瞑牛」,而歷史上有兩位皇帝是飼牛出生的,其中一人是朱元璋。齊國名相寧戚,明代大儒王冕都是放牛的窮孩子。
受過文革迫害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住「牛棚」的苦日子,不會忘記被人胡亂扣上「牛鬼蛇神」高帽遊街批鬥的恐怖經歷。在那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年代,毀譽由人「呼牛呼馬」,至今回首依然「吳牛喘月」,惡夢纏身。名女作家丁玲便寫了《「牛棚」小品》,敘述這不幸的歲月。荷蘭作家希布德羅1612年創作喜劇《牛》,中國作家沈從文和周立波也寫過以《牛》為名的小說。
我國神話中,「牛郎織女」是最富羅曼蒂克色彩的美麗傳說。天上28宿中有牛宿,玄武7宿第2宿,有星6顆,牛宿即今天的摩羯座,而金牛座則為28宿中的昂宿。牛郎星又稱牽牛星,即天鷹座,學名「河鼓二」,織女星即天琴座,牛郎星距離我們16光年,半徑為太陽半徑的1.68倍。而歷史上能與烏騅、的盧、赤兔等名馬齊名的名牛,是晉代王愷﹝君夫﹞的心愛良牛「八百里」,因賭千萬錢射牛,被王濟射殺,王愷馬上讓取牛心作炙,只吃了一塊便離去,遂名留史書。
在我國農村許多地方有牛王廟,牛神據說是孔子的弟子冉伯牛,專門掌管牛瘟,還有說法是「西遊記」中鐵扇公主的夫君牛魔王。相傳秦文公伐一棵千年老樹,樹化為青牛入水,秦文公於是在水旁建一祠堂,此即牛王廟之始,蘇東坡曾有「詠黃牛廟」,可見最遲在宋代民間即已祭奉牛神了。不僅漢族有牛神,壯族有「牛王誕節」和「牛魂節」;侗族有「鬥牛節」、「祭牛神節」和「洗牛節」;布依族有「牛王節」;仡佬族有「敬牛王菩薩」;納西族有「牧童節」等。
人們愛用「老牛拉破車」來形容牛的行動緩慢,其實在歷史上的牛不但不笨頭笨腦,而且還像駿馬一樣敏捷,在「封神榜」中,有3位騎牛上陣打仗的神仙:太上老君,孫臏和東嶽大帝,他們的神牛,均能騰雲駕霧。古代戰陣上是牛馬並用的,「五牛一指,六師騁路」,「八鸞搖響,五牛舒旗」,都證明牛在沙場上和馬同樣靈活善戰。印度奉牛為神!今天,牛已不必再受牛繩穿鼻之苦,然而,一場瘋牛症把數百萬無辜的牛隻送進焚化爐,暴露人類之愚蠢更甚於牛。
人類和牛分不開,以牛為名的中藥材極多:紫金牛、牛膝、牛蒡子、牛芸、牛扁、牛脾,牛黃、牛白藤、牛毛七、牛舌草、牛耳草、牛西西、牛含水、牛鼻栓、牛瀧草、牛尾菜、牛筋草、牛繁縷、牛爬甲、牛大力等;有些不是牛的動物也叫牛:犀牛、海牛和蝸牛。魚蝦類中也有牛魚(鱘鰉魚)、牛蝦、;鳥類中有牛鸝、牛眼、牛文鳥、牛椋鳥;蛇類有牛蛇;貝類有牛爪貝、牛角螺;蛙類有牛蛙;昆蟲類有牛蠅、牛蟲平、牛蝨、牛虻;其餘動物有牛蛭、牛蒡球、牛蜋等。
百家姓中,牛雖不是大姓氏,但歷代也出了不少名人。牛源出於子姓,西周後期,宋國公族大夫牛父任宋司寇,後代以牛為姓。東漢有護羌校尉牛邯,三國時曹操的大將牛金﹝與司馬懿並稱「牛與馬,共天下」﹞,隋有吏部尚書牛弘,唐有小說家牛肅,才女牛應貞,將領牛元翼和宰相牛仙客、牛僧孺﹝與李德裕的「牛李黨爭」持續四十年﹞,五代有大將牛存節,詞人牛嶠和牛希濟,宋有將領牛思進,抗金名將牛皋、抗元名將牛富,明末李自成有謀士牛金星,清有詩人牛濤,兩江總督牛鑒,河南起義軍首領牛亮臣,捻軍首領牛宏升,甲午海戰降將牛昶炳,現代詩人有牛漢﹝史成漢﹞、牛波,作家牛群,科學家牛滿江,電影演員有牛 ﹝張學智﹞,戲曲演員、導演有牛樹新,豫劇演員牛得草﹝牛俊國﹞,武術運動員牛懷祿,女攝影家牛畏予,志願軍英雄牛保才,解放軍少將牛明智、牛化東、牛書申。外國名人以牛為譯音的,就只有科學家牛頓一人。
(2009.01.30《華僑新報》第936期)
敬讀盧茵《說牛》
李澹能
賞罷說牛天己晚,牛年初五意何高。
心牛忽現詩情動,書室澄然牛性操。
懇請神牛開韻眼,緊隨牛路遠狂濤。
孤牛試步群山外,牛夜耕雲忘苦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