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6日 星期六

第440篇:《武俠》

魁北克華人作家協會將於本週六(2月26日)下午假唐人街楓華苑舉辦武俠小說座談會。據悉,屆時將有國語和粵語主講,聽不懂普通話的朋友,也可以透過粵語口譯解決語言溝通之問題。

主講人之一王建華,自去年7月16日開始在《華僑新報》連載武俠小說「醉生夢死」,至今已七個多月,這位年僅23歲的姑娘,用老練的筆觸,新穎的佈局,在海外再次掀起武俠小說熱潮。

一提武俠小說,人們就自然想起梁羽生、金庸、古龍來,這幾位武林天字輩高手,創造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武俠人物,享譽海內外數十年不衰。而今,49歲的古龍英年早逝,83歲的梁羽生隱居,只有80歲的金大俠依然活躍在文壇上,最近還為了打算辭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不是文學院)院長職務和歷史教授職位,成了傳媒爭相報導的焦點。本文不去討論金大俠是否如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董健和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學勤所說的不夠資格當教授,而只談「武」和「俠」。

有人說《史記》中的《遊俠列傳》開始,中國就有了武俠小說,但太史公的傳記太嚴肅了,與傳奇的武俠小說實在不能相提並論。唐人小說記事中,有些故事和武俠小說很接近,《唐人說薈》卷五張騫的《耳目記》中一些人物的描寫,應該算是武俠小說的鼻祖。唐人小說中的虯髯客、紅線、崑崙奴、妙手空空兒,可算是最早的武俠人物。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將公孫大娘和她的弟子李十二娘的劍術描繪得栩栩如生,可見武俠小說中的武功果真確有其事。

武俠小說有五次浪潮。第一次在晚唐,第二次是晚清,第三次在上世紀20至40年代,第四次起於50年代,第五次是80年代。武俠分盜俠和官俠兩種,盜俠我行我素,官俠則為統治者利用。

我們能讀得到的最早之武俠小說,應該是《七俠五義》、《施公案》、《彭公案》等,其實《七俠五義》本來只有四俠,後來經俞樾(俞曲園)修訂,才變成七俠。張杰鑫的《三俠劍》、平江不肖生(向愷然)的《江湖奇俠傳》、還珠樓主(李壽民)的《蜀山劍俠傳》,都是早期流行的武俠小說。還珠樓主共寫了包括《柳湖俠隱》、《青城十九俠》、《兵書峽》等36部;平江不肖生共寫了包括《近代俠義英雄傳》、《煙花女俠》等13部;與平江不肖生鼎足而三的,是趙煥亭(13部)和顧明道(18部);梁羽生最崇拜的白羽(宮竹心)寫了34部;陸士諤寫了21部;鄭證因寫了87部;王度廬16部;朱貞木13部;《啼笑姻緣》的作者張恨水也寫過一部武俠小說:《中原豪俠傳》。手頭上有一本《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詳細介紹卅年代武俠名家生平、作品,列出南派武俠小說家合計164位,北派武俠小說家合計10位。古龍認為,早期武俠小說分為五大門派,還珠樓主、王度廬、鄭證因、朱貞木、白羽就是五大門派的掌門人;這五位武俠小說家至尊全都是北派。上述名家都是三十年代以前,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是武俠小說最消沉的時期。

五十年代初期,梁羽生在香港《新晚報》連載《龍虎鬥京華》,成了新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金庸靠寫武俠小說起家,他辦《明報》,完全靠連載武俠小說而賺個盤滿缽滿。他的十四部小說,翻譯成多國文字,改編成電視劇。過去研究《紅樓夢》的學者稱為「紅學家」,如今,研究金庸的,被冠上「金學家」的稱號。以他的名氣,中國國內許多大學邀請他去講學,他說:「我叫查良鏞,我不是金庸,我是歷史學家、博士生導師。」他非常迴避作為武俠小說家這個定位。

梁羽生曾於1977年在新加坡寫作人協會發表題為《從文藝觀點看武俠小說》的演講,他提出了「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觀點。他對華羅庚提到武俠小說無非是「成人童話」大表異議;為此,他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極力為武俠小說爭取文學一席位。晚年移居澳洲,潛心研究歷史。

的確,武俠小說除了武、俠,還要有情有義。從官逼民反,劫富濟貧,到抵抗外族入侵,保家衛國;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仗義勇為,鋤強扶弱,到視死如歸,殺身成仁,拋顱喋血,可歌可泣,這些都是正面的題材。為了武林秘笈、稀世奇珍、寶刀利劍而殺個片甲不留;為當上掌門人,爭奪武林盟主,報殺父之仇,殺個天昏地暗;為了清理門戶、排除異己,血洗江湖,殺得不亦樂乎!「武」功至上,武俠的「俠」漸漸淪喪。有了武功就有一切,獨霸武林,必須練成絕世武功,甚至揮刀自宮,六親不認,刀起頭落,宣揚好勇鬥狠,滿足了讀者發泄心中抑鬱情緒。

十八般武藝:刀、槍、劍、戟、棍、棒、槊、钂、斧、鉞、鏟、鈀、鞭、鐧間、鎚、叉、戈、矛等十八種兵器。又有不同流派的拳術,主要包括八卦拳、螳螂拳、形意拳、長拳(少林拳、六合拳、查拳、華拳、洪拳、梅花拳、八卦唐拳、炮拳)、短拳(劈心掌、綿掌拳、八卦掌)、內家拳、太極拳、鷹爪拳、醉拳、鶴拳、蛇拳、羅漢拳、六通拳、蔡李佛拳、詠春拳等。

武俠小說最常見的,是誇大武功。飛簷走壁已是小兒科,輕功一躍沖天,過河似蜻蜓點水,一掌開山破石,內功醫治重傷,根本不需要騎馬、搭船,不需要火藥爆破,不需要尋醫求診。古代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大家閨女三步不出家門,而俠女隻身持劍走天涯,上酒樓,租客棧,也不明白哪來那麼多錢,白衣少女身上衣裙永遠潔白,是誰幫她們洗衣服?武功秘笈只有幾句口訣和心法,在山洞中面壁,默默背熟,跟著壁上招式舞動幾下,就練成第九層,可以下山報仇了。殺土豪劣紳,劫鏢局財寶,偷皇宮玉珮,來去自如,如入無人之境;在刀光劍影中,和尚大戰壞人,大開殺戒,還會來一句「阿彌陀佛,善哉!」比武招親,擂台一決雌雄,將對方擊倒,贏得美人歸,殺人不用償命,遍地屍體橫陳,也不必吃官司,皇法何在?這些當然不需要向讀者交代。

寫武俠小說,離不開歷史背景,要兼顧的範圍極廣,從朝代年號、職官稱謂,到古地名、貨幣、服飾、節慶、民俗,還要注意當時所使用的語言。明朝的服飾、錢幣不能用唐朝的,清朝的職官名稱、州縣地名不能用宋朝的,古人說的話和今人不同,稱天下、江湖,而不稱世界、全球,叫掌櫃、伙計、小二而不呼經理、職員、侍者,還要學會天文星宿、命理八卦、醫理草藥、脈絡穴位,還要懂一點武功,又要涉及其他資料,例如:衙門、牢獄、寺廟、妓院、澡堂等等與現代人生活完全不同的出入場所。還要知道關於古代婚嫁、壽慶、喪禮、剃度、法場行刑等儀式。

可以說,寫武俠小說離不開古典文學知識,古代菜譜、茶酒名稱固然要知道,請帖、祭文、榜示、詔旨、家書、對聯、吟詩、填詞、作賦,只要小說中人物涉及的,作者都必須代撰,主人翁名字也很重要,還要翻查百家姓中望族之族譜、輩份,沒有上乘的文字功底,是難以勝任的。
(2005.02.25《華僑新報》第7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