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第312篇:《週年》

下星期三便是「911」一週年紀念日。美國幾乎所有媒體都以這重大日子作為專題,估計最少能在滿地可買到廿幾種雜誌。記得去年慘案發生後,《時代週刊》和《新聞週刊》很快就被搶購一空,其他時事雜誌也十分暢銷;我先後跑了多家書店,總算沒白跑,給我買到十四種雜誌收藏,以及各類特輯一共廿六本;並連續幾個月,每天買四份西報,將「911」餘波用釘書機裝釘好。

今年最先涉及「911」週年祭的,是《時代週刊》。早在8月12日,Time就曾出版專題報導:「911秘史」,揭露美國政府早在慘案發生前九個月,就已經敲定要攻擊「基地」組織。並詳細列出自去年春天美國中央情報局官員會晤阿富汗北方聯盟領袖開始,歷經半年所發生的事件(包括塔利班神學士政權摧毀班米揚千年大佛)。而《新聞週刊》5月27日也以世貿中心被襲擊為封面,以「布什事先知道些什麼內情」為大幅標題,追溯自1994到2001年9月17日,當然會被讀者嘲笑是「馬後砲」、「事後諸葛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911」恐怖事件令書報雜誌的銷路大增,獲得豐厚利潤,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如今再配合週年祭,又將掀起一股新的「911熱潮」。新聞工作者的觸覺最敏銳,如果有另一次比「911」更大的事件發生,他們會傾巢而出,搶先獨家報導。

數據是最能說服讀者的。去年本欄《浩劫》、《劫後》、《驚魂》等各篇,曾引用大量數據,因篇幅所限沒有註明來源,以致有些讀者懷疑。例如撞向南樓第67層的美利堅11號班機,因機上24,000加侖燃油焚燒,華氏1,700度高溫令大廈鋼材扭曲熔化,加速坍塌,這資料至今依然被確認。下面還有一些最新統計數據供讀者諸君參考,資料來源引自紐約消防局、美國司法部、美國聯邦調查局、美國衛生總署醫藥化驗中心、《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大西洋月刊》等。

世貿中心這兩座全球排名第五和第六的巨廈倒塌,總計180萬噸的混凝土和鋼材被籠罩在濃煙灰塵中,堆成三千屍骸的巨墓,是世界上集體埋葬最快速的記錄。這兩座大樓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興建,僅僅1小時又42分鐘就完全被摧毀。兩座大廈如果平躺在街上,連避雷針加起來足足一公里長。在10個月中,共動用107,000次卡車搬運瓦礫,每天大約清除掉9,000噸。波音707時速180英里,不足以將大廈撞塌;兩架波音767分別以470英里和590英里的時速撞向北樓和南樓,11號班機撞向北樓時的震撼,威力相當於0.9級地震,而在21英里外能測量到震度為2.3級。專家估計,飛機燃燒時溫度為華氏1,800度,鋼材在華氏1,022度時開始扭曲,華氏2,500度熔化。60名警察、343名消防隊員殉職;有10名旁觀者被瓦礫擊斃;總共找到19,858塊屍體,其中已經有4,598塊辨認身份,648名死者通過DNA遺傳基因確認。屬於加拿大諾瓦斯高夏銀行的379,036盎司的黃金獲尋回,價值1億1850萬美元。有65,000件失物有待認領,其中戒指144件,手錶437件,頸鍊77件,耳環119件,手鐲80件。總共有1,350輛汽車被壓在下面。政府給受害者家屬賠償金40億至60億美元;每位死者的身價評估為2,235,997美元,首25個家庭的平均賠償金額為136萬美元。去年9月11日那一天,僅Wal-Mart公司所賣出的美國國旗為116,000面(2000年9月11日只賣出6,400面)。

這一年來,美國歷史翻開新頁,由於「911」是自日本偷襲珍珠港以來,在美國本土所遭受的最大規模攻擊,是一場殺傷力極大的戰事演習。小布什內閣成了戰時政府,於10月8日向阿富汗發動空襲,經過兩個月速戰速決,推翻塔利班政權,扶植沙米爾上台,並取得長期駐軍之優惠。美國全面備戰,一方面散播恐怖襲擊的傳聞,一方面密鑼緊鼓籌劃攻打伊拉克,一定要推翻沙達姆,重新整頓國際秩序。這場仗非打不可,如果打得成,還得感謝賓拉丹!沒有「911」,提不起士氣,激發不起民眾的高漲愛國情懷。是「911」,使小布什增加自信,挽回面子,收拾險敗給戈爾的殘局。「911」令美國人從八年經濟起飛、緋聞困擾的克林頓笑口常開時代,又回到老布什磨拳擦掌、主宰世界的緊張年代。美國人似乎又揚眉吐氣了,然而,必須付出更昂貴的代價。美國在全球扮演國際警察的角色,也飽嚐過街老鼠的滋味;持美國護照,除了威風,更要冒被劫持、充當人質之危險。美軍明目張膽、肆無忌憚誤炸民居,濫殺無辜,兇手不受軍事法庭制裁而逍遙法外,必定演變成更可怕的大規模報復行動。自殺式炸彈無孔不入,會否被搬到紐約大都會上演?

孔子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美國遭受「911」攻擊,親身體驗,有切膚之痛,會否想到1945年8月兩枚原子彈投下廣島、長崎那一剎那間,十幾萬日本民眾無辜喪生,其死亡人數是「911」的四、五十倍,同樣是生靈,是人命關天,韓國、越南、伊拉克、阿富汗民眾的命難道不值錢?可以預料,小布什如果繼續發動戰爭,「911」的威脅就像定時炸彈,永遠如影相隨伴矣!
(2002.09.06《華僑新報》第6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