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第159篇:《百態》

社會萬花筒,五光十色;世上眾生相,多姿多采。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閱盡包裝臉譜,看穿真假面皮,洞察人生百態,猶如翻讀每一本書,欣賞每一幅畫,觀看每一部電視劇,妙趣橫生,回味無窮,將點滴印象拼湊,就是書、畫,就是人生劇本。

在唐人街觀看演出,台上又唱又跳,歌甜舞美,表演完畢,我本能地鼓掌,誰知其他觀眾呆若木雞,沒有反應,掌聲雷動成了孤掌獨鳴,而且還招來眾人對我投以奇怪的眼光。舉手之勞也費勁?原本,華人是最不捨得鼓其掌的,若在歌劇院觀看老外演奏,一曲音盡,全場起立,掌聲不絕,表演者謝幕多次,依然拍爛手掌,唉!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參加宴會,請帖上寫明七點入席,八點仍有一半席位沒坐滿,九點未上菜,大人物講話,又長又悶,折騰一番後,已飢腸轆轆,問同桌長者,答曰:數十年習慣,改不了!

改不了的,何止不守時,不守紀律就更司空見慣:過馬路闖紅燈,驚險刺激;隨地吐痰丟垃圾,見怪不怪;公共場所大聲講話,打罵孩子,我行我素;公廁的廁紙,快餐店的紙巾、糖、鹽、胡椒、茄汁,任意取之,旁若無人;排隊打尖,上巴士搶位子,駕車爬頭,還動輒向人家豎起中指,怒目金剛,磨拳擦掌,好像全世界的人都與其有仇似的。

有趣的是,老外大多富於幽默感,你罵他粗口,罵他「操你媽」,經過翻譯,他哈哈大笑,還說了句「我媽太老了,我妹妹很年輕」。你叫老外「鬼佬」,他聽了還挺神氣地說:「我是鬼佬,而你才是人?」其實,對他們來說,我們才是名副其實的「老外」!

把鏡頭轉到超級市場,這裏什麼人都有,將動作用慢鏡頭攝錄下來:架上的牛奶、橙汁,日期一定選最遲過時效的,而即使日期全都一樣,也本能地取放在最內的那盒,如此類推,麵包、雞蛋、肉類、罐頭,甚至水果,都不願取架上最前面的;玉米油、汽水、洗潔劑等瓶裝液體,則選哪瓶最滿的;大減價貨品,每位顧客只準許買三件,於是總動員,全家出動,上至爺爺奶奶,下至小孫女,只買特價品,分別在各個收銀櫃台付款,然後在停車場集合,再回去排隊,一來一回,整屋子都是特價廁紙、洗衣粉、牙膏、粟米油。

到百貨公司買件裙子赴宴,穿了一個晚上,第二天退貨,理由是「不喜歡」;買個相機,拍了十幾卷菲林,同樣退回,理由是「這份生日禮物,我兒子已經有了。」如此免費享用的例子太多了,反正大公司卅天內可退貨,我認識一位老兄,連影印機也弄到手,只要買一卷油墨,複印它十來天再「完璧歸趙」,理由竟是「效果不佳」。在香港購物,就要記住「貨一出門,不得退換」,即使還沒有回到家便折回店舖,一樣不認賬,夠絕!

朋友告訴我,初次拜訪做客,確忌問人家「房子月租多少?」萬一房屋是買的,豈不尷尬,若一定要問,可以將題目改為「每月供款多少?」對方也許會謙虛的說,是租的,這樣就可下得了台。不要問人家在哪裏打工,說不定是他自己的生意,千萬不可傷了人家的自尊心,諸如此類,都是社交學問。有誰肯聽你在電話中問他「找我幹嗎?」「我很忙,有什麼事嗎?」之類的語氣,客套話雖然很假,但不能不承認是社交必備之鑰匙。

現實和理想畢竟有很大的差距,友誼也一樣。兩週長假招待來自歐美的親友,疲於奔命,其費用比出國旅行還大,於是每逢長假,宣稱遠行,電話也不敢接聽,結果在唐人街遇到從歐洲來的同學,說不出的難為情。吃飯搶著出錢的鬧劇,也令老外大開眼界,事後口袋空空,下次不敢再應邀赴飯局。應酬少不了喝酒,酩酊大醉,強裝無事,回家嘔吐,大病一場,真所謂「人出酒,你出命」,元氣大傷,其實說到底都是過不了面子那關。

本欄曾經寫過「面子」、「廢話」、「賣文」、「真話」、「無奈」、「面具」、「朋友」、「緣份」、「名銜」、「餐桌」等隨筆,嚐試剖析人生百態,體驗世間冷暖。大名流有他們的圈子,小人物有自己的天地,政客在台上揚威耀武,百姓在台下切齒咬牙,一場地震,百樣心態,泱泱大國,出手袖珍,馬屁文人,下筆阿諛,也該入百態之列。
(1999.10.01《華僑新報》第4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