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江水,滾滾波濤哀屈子。殉國懷沙,一卷離騷激浪花。
──減字木蘭花‧端午獨吟
端午,以滿腔的愁鬱和無限哀思,裹進粽子,帶到楚國,帶到汨羅江;端午,將景仰的丹心和萬卷詩句,摺成龍舟,划進歷史,划進傳說中。潮聲陣陣,雨絲綿綿,奏起九歌,詠著離騷,吟哦堅貞殉國的輓曲,憑弔懷沙千古的忠魂。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傳統三大節﹝春節、端午、中秋﹞之一。農曆五月稱午月,端則為初之意,故名,原稱端五,又稱端陽、重五、重午、雙五、五五節等。端午節來歷不一,起源有23說之多,而以紀念屈原的傳說居首。聞一多則考證端午是龍的節日。其它各說,有紀念介之推、伍子胥、曹娥、崔明信等等。據說,早在周代,就記載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的蘭沐節,屈原的楚辭中亦有「浴蘭湯兮沐芳華」的詩句。不過,在屈原以前,五月五日被視為惡日,漢代《風俗通義》裏就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傳說,因而這天生下的孩子統統都要弄死,叫「不舉五月子」,故端午驅邪避惡的習俗流傳千百年,家家以蒲艾插戶,人皆佩艾、戴符、掛香囊、拴五彩線,飲雄黃、菖蒲酒以避蟲毒,其實,齊魏宰相的孟嘗君田文,以及唐玄宗、宋徽宗,都生於端午節。
儘管郭沫若考證端午是為了紀念伍員,但人們還是接受紀念屈原的說法,應該是對至死不離開祖國的屈靈均,比對引導國軍報父兄之仇的伍子胥更加熱愛的緣故。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21年﹞的五月初五,當被放逐的三閭大夫聽到秦兵攻破郢都後,投汨羅江殉國,自盡前作「懷沙」和「惜往日」兩篇絕筆。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划船搶救,並把裝著米的竹筒投入江中祭奠。直到東漢建武年間,傳聞長沙有個叫區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一位自稱屈原的披髮書生,對區曲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被江中蛟龍所奪取,你們如果再祭我,應用楝葉塞住竹筒口,用彩絲纏好,因為楝葉和彩絲是蛟龍害怕的兩樣東西。」區曲聽了,告訴大家,人們便照辦,成了今天的吃粽子、競龍舟之習俗。
1941年端陽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會在重慶召開第一屆詩人節大會,于右任先生被推為大會主席,通過方殷的倡議,宣佈每年端午定為詩人節,並發表詩人節宣言。
端午節,談屈原,就該談他的詩。稱屈原是大詩人、大文豪,是當之無愧的。他為中國的舊詩開闢了新天地,自漢代以來,由辭賦而詩詞,歷代的新人輩出,韻文的作品多得難以數計,莫不或多或少的受屈原的影響。在大詩人大量寫作的戰國末期以前,只有詩經所收集的一類民謠短歌,還沒有特定的個別詩人,沒有誰知道那些歌謠的作者是誰,更談不上能在吟詠中留下詩人的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屈原顯然是第一個改變詩歌趨勢的詩人,也是第一個寫作《離騷》那樣感情複雜、意境清新而文字優美的長詩的詩人。
我讀過不少屈原傳,都跳不出傳統的框框,總是在他一生的經歷上大作文章,對他的生卒年月多方考證,我懷疑這樣的傳記能使讀者認識到屈原些什麼呢?對於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大詩人,應該更多去探討他的人格和作品。屈原是個悲劇大詩人,他是個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以至對別人對社會也同樣苛求,他嫉惡如仇,責任感和挫折感增加了他對讒諂之徒甚至周遭事物的憤怒,他誠實而被懷疑,忠貞而受誹謗,為讒言所陷害,他的詩,除了九歌之外,常有怨斥小人的字眼和詩句。他有超人而豐富的想像力,憂傷和愁苦使他更強烈渴望美與善,「離騷」這部不朽的巨著,被作為中華文化精華而流傳。
屈原遠矣,玉碎珠沉,獨抱隱憂離濁世,難抒孤憤化離騷。兩千多年過去了,汨羅江水依然浪滔滔,被陷害的忠魂流芳千古,在歷史中永生,為後世敬重;而昏君佞人,如被遺棄的垃圾,不屑一提。端午節,讀屈賦,吃粽子,競龍舟,悟出了什麼道理呢?
(1998.05.29《華僑新報》第3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