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第021篇:《牛年》

雪仍在下,但冬已消融,臘寒辭歲。新正丁丑,送走鼠年更替。鞭炮迎春滿地,互賀喜、詩詞遙寄。祈求國泰民安,祝福人間豐瑞。
春季,山城吉利。看夢島明天,綠茵蒼翠。愁雲驅散,雨過碧空清麗。齊盼金牛出力,共攜手、回生元氣。誰說此處難居?好酒與君歡醉。

──雙雙燕‧滿城迎春

春到人間,春回大地,春臨萬戶,春滿乾坤,冰封雪凍後,人們盼望春光到來,希望能迎春接福,春節,就成了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宋代王安石在著名的「元日」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年春節到來,人們總愛燃放鞭炮、貼副對聯、買張年畫,勞苦大眾自然談不上飲屠蘇過年,但在大門倒貼一個紅福,也算應景。即使像白毛女中的喜兒那樣「苦命」的姑娘,到了春節也還扯上一根紅頭繩,「歡歡喜喜過個年」。

清代詩人葉燮也有一首「迎春」:「律轉鴻鈞佳氣同,肩摩轂擊樂融融。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描述了普天同慶的熱鬧場面。人人都有兒童時代盼望過年的經歷。新年一到,小孩子穿新衣,戴新帽,拿紅包,買鞭炮,新年的確給人們,尤其是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今年是牛年,加拿大郵政局首次印行以祝福為題的牛年生肖農曆新年紀念郵票,掀起了一場搶購熱。送子迎丑,鼠去牛來,報刊上又可以讀到談牛的文章,「金牛獻瑞」的吉祥祝福滿天飛,牛郎織女的故事再次流傳。除了在印度仍被奉為「聖牛」,耕牛多已被拖拉機所取代,牛已失業,牛在農村已無法立足,但牛的真正可愛可貴之處:「不怕吃苦,不計酬勞,埋頭苦幹,腳踏實地」依然廣為人們讚頌。

牛年,以牛為文,堪稱一樂:祈求牛皮燈籠點不亮的政客們別再說一些風馬牛不相關、牛頭不對馬嘴的謊言;不再發牛脾氣、吹牛皮、開黃牛空頭支票;願稅捐不再多如牛毛;別笑殺雞焉用牛刀!牛鬼蛇神銷聲匿跡;願加強治安之承諾不會泥牛入海;要求政治改革之聲音不會變成對牛彈琴;加國經濟不再老牛拉破車,牛步遲遲;老百姓不再吳牛喘月;貧窮夫妻牛衣對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更希望藏書能汗牛充棟;做學問不再鑽牛角尖;寧為雞口,勿為牛後,雖牛溲馬勃,也有一用;莫怨大材小用,牛鼎烹雞,只要能牛刀小試,既使做牛做馬,也必將大展手腳一番。

牛年出生的名人不少,包括:翁文灝(1889年生),陳毅、徐向前兩位元帥,張學良,楊開慧,馬連良,梁思成,趙世炎,沙千里,林巧稚,魯彥,唐圭璋(以上1901年生),錢三強,林默涵,韋國清,黃華,陳荒煤,洪學智,韓先楚,王恩茂,李劫夫,程千帆,紀弦,喬冠華,張連奎,習仲勳,王洛賓,美國兩位總統尼克松、福特(以上1913年生),劉賓雁,黃冑,茹志鵑,英國女首相撒切爾夫人(以上1925年生),香港首任特別行政區長官董建華(1937年生),戴安娜王妃,以及香港一位歌手張學友(1961年生)。

牛年在眾人的盼望中降臨了,新春吉祥如意,恭喜牛年發財!願牛年像丁丑春牛圖中所詠的:「農夫相賀喜,盡道歲年豐」。
(1997.02.07《華僑新報》第3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