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下午,應何宗雄校長之邀請,偕譚銳祥壇主出席魁省中華文化教育學院成立28週年慶典暨2007年結業典禮,對何校長的辦學精神深表由衷敬意。回來後,填了《天仙子》,並收到譚公七律,有「桃李成陰遍海宇,芝蘭並茂滿山川」詩句。而我認為全體教職員的無私付出更值得一讚。
猶憶8年前,適逢20週年校慶,我曾填了一首《沁園春》致賀:
北國奇葩,傲立蒙城,盛放異鄉。讚一枝獨秀,豔增雪景;百花初綻,點綴楓邦。閱歷枯榮,熬經風雨,勇戰寒流存暗香。嚴冬過,看梅蘭煥發,松竹添妝。
匆匆廿載時光,縱散聚、師生情意長。念愛心創校,披荊墾拓;樂觀興學,揮汗除荒。育植培苗,耕耘種樹,薪火承傳堪表彰。呈蕪句,賀席中諸子,桃李門牆。
在海外辦中文學校,困難很大,除了孩子們學校英法文功課日漸增多,還必須有家長不嫌麻煩,肯抽出時間,利用週末接送孩子。處理教材方面也不容易,既要堅持繁體字教學,又要兼顧大陸來的家庭而採用簡體字授課,於是分成「漢語班」和「國語班」,有的學校還有「粵語班」。不管怎樣,辛勤的耕耘總算有收獲,眼看一群群學童上台領獎,百年樹人,老師功不可沒。更難得的是,聽那群才四、五歲的孩子朗誦唐詩,他們成功的背後是老師心血點滴付出,怎不令我肅然起敬?
搞一次結業典禮,要絞盡腦汁安排文藝節目助興,不知耗費多少精力;而更重要的,還必須邀請一批社會賢達出席,而他們大都是日理萬機的大忙人,抽空趕來,又匆匆離去,很難能留得住他們觀賞孩子們的精彩表演。剩下我和譚公兩人是最後才離開的「嘉賓」,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孩子們那麼認真排練,究竟有什麼辦法可以將這些來賓全部「留」下來,看完所有演出才離開?
我耳際迴響著《送別》的大合唱,想起弘一法師李叔同。這首歌自1914年問世以來,十句唱詞,八個樂句,唱了將近一個世紀,依然回味無窮: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煙寒。
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別離!
把袂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
這是用美國作曲家約翰‧P‧奧德威一首通俗歌曲《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詞而成。李叔同留學日本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了一首《旅愁》,李叔同取調於犬童球溪作此《送別》。由廿多人的合唱團演繹,餘音繞樑。還有國樂團的幾首名曲,姚立言老師的揚琴,何宗雄校長的三弦,吉勝英女士的笛子,潘平的金嗓子,都令人印象深刻。一群小孩子的武術表演,也有板有眼,該讚!
何校長年逾古稀,仍精力充沛,除了維生食品公司豆製產品研究之外,對詩詞的涉獵也頗見功力,由剛開始的古風到七律、填詞,漸臻佳境。學海無涯,能孜孜不倦做學問,這才是學者本色。
近日收到不少新詩友大作,有的寫得真好,可惜入聲字當平聲用,如果認真下功夫,應該可以克服。問題是,很多朋友被「現代漢語」的新韻影響,流毒很深,他們不肯接受「平水韻」,而寧可寫通篇出韻的「詩」。何校長曾借給我一本詩詞畫選,是一位著名油畫家的作品結集,彩色印刷,圖文並茂,十分精美,內中收錄「近體新韻185首」詩詞。且不去評論意境,只談韻律,作者堅決反對用平水韻作詩,所以他將十二侵的「今、心、音、吟」和十一真的「顰、親、新、秦」都通押,如果用粵語、潮語甚至越語一讀,十二侵的每個字尾音都有M音,十一真的每個字尾音都有N音,平水韻的標準,就是用方言讀也能分出差異。可惜這位名家連第十八部「六月」入聲的「發」、第十九部「十五合」入聲「答」也與第十部「六麻」平聲的「家」通押,所有入聲字都讀平聲,怪不得譚公用台山話一讀,不斷搖頭,「連平仄押韻的基本功也不懂,怎能算是詩?」我聳肩無法回答。
詩韻依據韻書,韻書之作始於梁朝沈約,至隋朝陸法言著《切韻》,共分二百零六韻部,分部太細,不便押韻,唐初規定相近的韻可同用;宋稱「廣韻」;南宋平水人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廣韻」合併為一百零七韻,後人又減為一百零六韻,這便是沿用至今的「平水韻」。前人經過千百年的磨礪,將「平水韻」作為詩韻的繩墨,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保護老祖宗遺產,必須全面承傳,如果創出與古人研究成果背道而馳的「新韻」,誤人子弟,怎對得起詩壇先輩們?
(2007.06.08《華僑新報》第850期)
讀盧茵《感思》有感
李錦榮
人生有限願無邊,校長辛勤辦學堅。
求理紮根風雨定,讀書立命性情宣。
胸襟開啟儒家勉,文化關懷薪水傳。
長路山川星指引,果行育德已忘年。
觀何宗雄校長舉行畢業典禮感言
譚銳祥
平生教養徇人憐,僕僕風塵哪日蠲?
桃李成陰遍海宇,芝蘭並茂滿山川。
因循世事君休慮,輾轉乾坤後繼前。
我亦思歸耕硯圃,何如掩耳度餘年。
天仙子
──偕同譚公出席魁省中華文化教育學院創立28週年慶典暨結業禮有感
白墨
宣播儒聲揚國粹,推廣華文傳漢字。莘莘學子好前程,鴻鵠志,師生誼,教誨諄諄情永記。
卅載春風桃李美,兩鬢銀星心血醉。耕耘默默樹人忙,滄桑世,功名事,幾許汗珠多少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