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相撲、藝妓、柔道是日本的國粹;拳賽、鬥雞是泰國的國粹;韓國的跆拳道,西班牙的鬥牛,美國的爵士樂,都各有千秋。印第安人的圖騰崇拜,是歷數千年得以保存的古老國粹。
時代潮流在進步,服裝的觸角最敏銳,今天的人不會愛穿古人服飾,長袍馬褂瓜皮帽只有在戲裡出現,穿旗袍也大多在選美會上用來展示佳麗身材。在海外,有病去看西醫,住院動手術,要煮中藥也實在不容易;書寫時極少用得上毛筆;算術用計算機,珠算成了電影中掌櫃專用的;如今還能見到的龍舟、煙花、鞭炮、園林建築等,還是必須被主流社會接受之後才能發揚光大。
和流行音樂、歌曲相比,年青一代無法接受京劇、粵劇、潮劇,更何況大江南北數之不清的古老戲劇諸如川劇、評劇、越劇、漢劇、楚劇、昆劇等不下五十種,這些古文化如何薪火相傳?
瑪丹娜將到滿地可開演唱會,門票只用了22分鐘就全部預售清光,如果是京劇、粵劇藝術團到唐人街演出,究竟有多少人會掏腰包購入場券呢?可見「國粹」這個名詞還是充滿辛酸味的!
魯迅在《熱風‧隨想錄三十五》寫道:「什麼叫“國粹”?照字面看來,必是一國獨有,他國所無的事物了。換一句話說,便是特別的東西。但特別未必定是好,何以應該保存?」魯迅痛罵「國粹派」反對剪辮子,他一針見血指出:「志士說保存國粹,是光復舊物的意思;大官說保存國粹,是教留學生不要去剪辮子的意思。」如果「辮子」也算國粹,那是對中華文化的羞辱!
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這些是中華文化的精華,當然不可以和辮子相提並論。中華五千年國粹中,詩詞是精品中的精品,是老祖宗獨創的,乃漢字獨有,世上任何一種文字都難以與其媲美。現代文學充其量也只不過百年時間,怎可以取代數千年的國粹精髓?雖然現代人已不能再回到古代時空中,用古人的語言和文學形式書寫,但保存、繼承、弘揚、推廣文化遺產,這該是文人責無旁貸的使命,即使不愛讀、不能寫、不喜涉獵,也不應該遏止、扼殺、摒棄之。
靈堂悼詞、祭文、輓聯,不可能用新詩去寫;喜聯、賀聯,一定要講究平仄對仗;即席聯吟,步韻唱酬,這些都離不開格律詩,沒有古典文學根底是不行的。中共領袖除了老一輩的毛澤東、朱德、董必武、葉劍英等之外,其餘都不能寫出有水平的格律詩,新一代就更遑論了。曾讀胡耀邦七律《再登泰山》:「重來仰止竟不同,車如流水馬如龍。曾睹蹭梯扣玉闕,又添乘索捉飄風。倒提湍泉迎上客,裁剪翠色送歸鴻。聞道天涯比鄰友,明晨相聚觀日峰。」全詩平仄失粘,「一東」「二冬」韻通押。另一首七絕《題贈陳唯仁》:「碧海秋昊又相逢,忽聞退作長壽翁。十載辛耘莫嗟少,栽得桃李到瀛蓬。」也犯同樣詩家大忌。朱鎔基卸任總理退休後,潛心研究詩詞,曾給其堂兄朱經治九十大壽兩幅賀聯:「誠信傳家經風雨,廉潔從公治新人」(嵌名聯),「兒孫滿堂萬事足,夫妻偕老百年歡」,當然是不講平仄的了。再看台海另一邊的連戰,作客大陸時即席揮毫,撰成一聯:「昔日禁城百年滄桑難回首,今日故宮幾番風華齊向前」,懂得格律的朋友一讀就知道哪裡出錯,試舉以上三例,證實今天舊體詩詞的式微,已經令人搖頭嘆息矣!
「魁北克中華詩詞研究會」成立近七年,以詩會友,為弘揚古典詩詞不遺餘力,雖濫觴起步,幸廣納百川,將喜愛舊體詩的朋友匯集,不因「少數人文學」而驕傲,不以「園地侷促」而氣餒,一步一個腳印,從無到有,由小漸大,憑著這份對中華文化執著的理念,這點鍥而不捨的精神,堅持創作,發表五千餘首詩詞,出版《滿城賡詠集》,創下了在海外推廣古典文化的奇蹟。
最難能可貴的,是一直支持魁華詩會的《華僑新報》,開闢寶貴版面,讓「詩壇」得以開辦至今327期,從未間斷。報社編輯部來信說:雖然讀者調查報告中,有不少人「對舊體詩詞表示不感興趣,希望取消這個園地,但是,我們考慮到支持詩會也是發揚寶貴的中國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份,因此還是決定保留這個園地。」在靠廣告維持收支平衡的商業競爭環境下,將版面撥出來刊登舊體詩詞,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手頭上有香港《文匯報》十多年前的《馳騁文場》詩壇剪報,主編文妙公,每期最多十首詩詞,一直辦到主編病逝,兩百多期就結束,很可惜!
詩友們為了騰出更多版面給其他詩作能發表而相繼停筆,上期壇主譚公寫了一首《勸君莫息筆》五律,又於上週六邀集詩友於富麗華酒樓午宴,給大家打氣,希望不要停筆,要繼續寫下去!滿地可華人十幾萬,喜愛舊體詩創作就那麼十來個人,這就說明一個現象:能寫文章的未必都能寫詩!能畫一幅好畫,若還能題上一首好詩,豈不相得益彰?這就更迫切需要推廣,即使不會寫,也至少會懂得欣賞,知道什麼叫做格律詩,哪些詩是不符合韻律的,最起碼不會將四句七言絕句稱為「七律」,否則,將來到處都是似詩非詩的「假詩」,贗品充斥文壇,誤導下一代。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引用毛澤東《卜算子》中的兩句,祝福《詩壇》諸君!
(2006.04.14《華僑新報》第790期)
讀盧茵《國粹》有感
李錦榮
境情互浸韻中醅,如鏡騷家宇宙開。
詞客非凡能夢醉,人生入密顯無猜。
篇終自足成貞粹,理上迷離寄遠臺。
新報諸君超俗勢,詩壇常盛溢福杯。
詩壇樂事
伍兆職
重增版面護詩壇,新報精明慧眼看。
侷促盆栽尤幽雅,天然花發豈闌珊。
咬文嚼字誠非易,潑墨揮毫實可觀。
平仄音符應謹守,填詞押韻莫嫌難。
次韻兆職兄「詩壇樂事」
李澹能
滿城新報展騷壇,萬里賢豪頻喜看。
詩入唐風時泚泚,詞追宋露潔珊珊。
內容創意如山瀑,格調多姿成景觀。
當下一心齊努力,千秋偉業亦無難。
六年《華僑新報》賡詠感
譚銳祥
韶華似水太匆匆,六載煦光一瞬中。
僑海傳薪憑眾志,詩壇秉鐸仰群公。
耕耘藝苑騷緣篤,琢句唱酬吟緒融。
國寶宣揚張健力,還祈慷慨共和衷。
觀新報廣告及文欄感
譚銳祥
五彩瑤章廣告篇,篇篇奪目嘆超然。
繁榮市暢工商盛,助客吹噓經貿全。
麗璧軒中文藝展,詩壇頁內雅風傳。
若非張健胸寬爽,六載楮緣豈得延?
譚銳祥
文壇興未艾,筆力豈容萎。
六載灌園子,千篇手植詩。
休閒徒放廢,繼往獨堪宜。
耕地雖云小,勸君忍辱持。
敬和譚銳祥壇主「勸君莫息筆」原玉
子漢
文壇本少艾,逆境險殘萎。
扶植良師苦,成章學會詩。
精神常振起,妙策更堪宜。
燦爛花園圃,根基貴重持。
步壇主「勸君莫息筆」原玉
雪梅
騷壇不可艾,佳調莫荒萎。
靈感移仙境,心潮逐美詩。
知音天下薄,吟客滿城宜。
一席殷勤勸,晚生應自持。
敬和銳祥壇主譚公「勸君莫息筆」
李錦榮
天籟吟途文化境,國魂智慧痛將萎。
六年雨露成基礎,千首松風吐月詩。
忘記市場雲偶聚,高呈韻律筆揮宜。
乾坤無語騷心活,忍辱還期漢脈持。
一翦梅
──賀《華僑新報》出版第八百期
白墨
海外文人播漢聲,不想成名,卻已留名。當年創業樂爭鳴,硯墨多情,史筆無情。
八百期來譽滿城,萬里航行,一紙風行。驀然回首數征程,華髮初生,鬥志頻生。
千秋歲
──賀《華僑新報》出版第八百期
白墨
喜翻新頁,勁旅經風雪。欣筆健,猶心潔。文章留鑑賞,青史任評說。多少事,且憑一紙知情切。
八百金期越,萬里詩盟結。十五歲,通宵月。漢唐薪火繼,華夏傳人悅。前路遠,激流直上稱豪傑。
欣讀白墨「賀《華僑新報》出版第八百期」感吟
李錦榮
一紙風行堪傲雪,人間日月何光潔。
四時寒暑不相違,百歲星辰惟直說。
文義求真穿徑歸,韻詩入化凌空切。
鄉情社意永常鮮,讀報燈前心慰悅。
慶賀《華僑新報》刊行八百期
譚銳祥
八百週期瞬息過,無情歲月嘆蹉跎。
窮途踏盡今殊昔,冷眼相投硯共磨。
一紙鴻文爭捧讀,千編詞賦慶吟哦。
頻年伏案操勞苦,此日功成合放歌。
賀《華僑新報》出版八百期
李錦榮
異地他鄉僑社聲,天涯海角越時名。
疏松春水源頭立,盛柏青山訊息鳴。
終日寬心呈健筆,朝陽授意滌凡情。
清風星月唐梅影,八百期來譽滿城。
《華僑新報》十六週年慶
譚銳祥
十六年前一幼童,於茲壯大氣如虹。
根移異國隨新俗,筆報他邦尚古風。
麗璧軒昂楊柳綠,詩壇春滿杏花紅。
芝蘭郁郁芬芳甚,萬口爭傳慰素衷。
《華僑新報》「詩壇」讚
墨浪
尋芳企盼燕歸時,又見奇葩綻綠枝。
莫道文壇無巨擘,春風得意賦新詩。
一叢花
──賀《華僑新報》創刊十六週年
白墨
一枝獨秀沐春風,傲立笑花叢。鵬程似錦詩和畫,十六載、不改初衷。揮汗拓荒,挑燈伏案,你我此情同。
全憑雙手樂無窮,新報譽西東。弘揚國粹千秋業,憶昔日、心血猶紅。前路浪高,歡歌聲響,海外建奇功。
一叢花
──和韻白墨賀《華僑新報》創刊十六週年
紫雲
天涯處處舞唐風,新報展花叢。驕陽細雨平民事,道由來、字字情濃。博論古今,淵源廣納,縱韻味無窮。
遨遊麗璧似觀虹,詩苑綠蔥蔥。書生不改凌雲志,筆遒健、展翅長空。霜染露滋,險峰高處,定水澈楓紅。
華僑新報創刊十六週年(鶴頂格)
伍兆職
新聞民主出楓鄉,
報慶欣逢祝運昌。
創設詩壇功不滅,
刊登麗璧意尤強。
十全十美從心欲,
六德六情任志揚。
週往週來揮健筆,
年終年首墨留香。
欣讀白墨「賀《華僑新報》創刊十六週年」
李錦榮
萬家傳頌亮高風,千火明燈照社叢。
邁步向前迎戰勇,扎根既往守成衷。
作家思構寰塵異,詩友耕耘情意同。
文化先河今寶庫,蒸蒸日上業無窮。